新聞緣起
2024年中國居民預期壽命79歲,比2023年提高0.4歲,比2019年提高1.7歲。北京、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和海南八省市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這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日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透露的數據。
穩步上揚的人均預期壽命曲線,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生動寫照,更是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的系統性成果。
古代詩人可能無法想到,“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喟嘆,有朝一日會與實際明顯不符——2024年中國居民預期壽命已達79歲,比2023年提高了0.4歲。
要更好理解“79歲”的意義,有必要了解另一個數據: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預期壽命只有大約35歲。盡管人均預期壽命并不等同于實際的人口平均死亡年齡,卻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某時某地人口生活方式、衛生健康等狀況。從數據躍升到民生福祉的提升,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的持續增長,折射出的是社會發展的多維變化。
1.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實現跨越式增長
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標。這一指標并非簡單的平均壽命,而是基于當前各年齡段死亡率數據,對新生兒未來生存年限的科學預測。它假設某一時期的死亡率水平保持不變,以此推算該時期出生人口的平均存活年數。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公共衛生體系完善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人均預期壽命將同步提升。這一動態指標不僅反映社會整體健康水平,更為政策制定者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重要依據。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從新中國成立前的約35歲,到1950年的43.8歲,再到1981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的67.9歲,中國用數十年時間完成了從“缺醫少藥”到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的轉變。進入21世紀,這一指標持續攀升:1998年突破71歲,2011年至2021年從74.8歲增至78.2歲。尤其矚目的是,2024年數據較2019年提高1.7歲,五年間年均增長0.34歲。從區域發展來看,北京、天津、上海3個直轄市及山東、江蘇等5省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突破80歲,成為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社會保障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的“先行區”。而中西部地區與東部省份的差距,也為未來政策精準發力、推動健康公平指明了方向。
從全球范圍看,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4版》顯示,2024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3.3歲,遠高于1950年的46歲。預計到2054年,死亡率的進一步降低將使全球平均壽命提升至約77.4歲。橫向比較,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的進步在國際舞臺上同樣令人矚目。這一成就的背后,得益于中國特色公共衛生體系的持續完善,全民健康意識的顯著提升以及傳統健康文化的現代傳承。
2.人均預期壽命提高,是“健康中國”戰略的生動詮釋
首先是醫療技術從研發到運用的持續創新。人均預期壽命提高,映射出我國醫療技術在研發和應用層面的革命性創新。在疾病預防方面,國家構建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重大疾病防控能力顯著增強:比如疫苗、早篩技術的大力普及與推廣取得顯著成效,癌癥早期診斷體系覆蓋范圍持續擴大等等。在治療技術方面,心血管介入手術精密度提升使急重癥救治成功率跨越式增長,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創新推動腫瘤治療進入精準時代。此外,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持續增強,通過遠程會診系統實現“大病不出縣”,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有效緩解了就醫難等問題。
其次是生活水平從生存需求到品質追求的不斷躍升。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植根于社會經濟發展基礎。比如,膳食結構持續優化推動,營養供給質量提升,再通過食品營養標識制度引導科學膳食理念,促進全民營養均衡。比如,人居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傳統傳染病防控取得突破性進展。再比如,公共衛生監測網絡建設日趨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持續健全,形成覆蓋全流程的疾病防控體系。以上種種從“溫飽保障”到“健康護航”的轉變,體現了社會發展成果向全民健康的有效轉化。
再次是全民“主動健康”意識日漸增強。健康意識作為個體行為與社會政策的紐帶,通過普及健康知識、倡導健康運動、加強健康監測等方式,深刻影響著國民健康水平與預期壽命的長短。一方面,健康知識的普及催生了全民健康意識的覺醒,公眾疾病預防能力增強了,不良生活習慣改變了,慢性病發病率降低了,而且倡導健康運動還有助于增強體質、延緩衰老,提升公眾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健康監測使公眾能夠早期發現疾病跡象并及時干預,降低重癥發生率和醫療負擔。
3.人均預期壽命提高,提出哪些新要求
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既是對過去發展成就的肯定,更是對未來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的22%。面對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推進,需系統構建與長壽時代相適應的社會治理體系。
一是聚焦數智化,突破養老照護困境。目前,養老服務人才缺口龐大,護理類人才供給增速遠遠滯后于養老服務需求的增長,已成為制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瓶頸難題。為此,建議把握“銀發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機遇,加快推進養老照護服務數智化轉型,突破養老照護困境。比如加快推進智能養老設備研發應用,構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健康監測系統,實現老年人健康管理智能化;比如在醫療領域深化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應用,建立老年病多學科聯合診療平臺,提升老年病診療效率和服務質量;比如完善政企協同創新機制,設立智慧養老專項扶持資金,支持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攻關適老化智能終端、遠程醫療等關鍵技術;再比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政府引導、機構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培養機制,培育既懂護理又通技術的專業隊伍。
二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養老服務供給。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加快構建覆蓋城鄉、普惠可及、均衡發展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在優化養老服務供給的做法上,一方面,健全城鄉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在城市加快推進“15分鐘養老服務圈”標準化建設,推動街道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功能升級;在農村強化縣鄉村三級設施銜接,以縣域為單位規劃建設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推動鄉鎮敬老院向綜合服務體轉型。另一方面,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養老服務綜合監管機制。將護理型床位占比、醫養結合能力等核心指標納入養老機構等級評定體系。引導社會力量規?;瘏⑴c,培育連鎖化養老企業,支持優質機構跨區域發展。此外,還應推進基本養老服務均等化。包括制定全國統一的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精準識別和動態管理機制,重點保障失能、高齡等群體的照護需求。
三是多措并舉,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環境。堅持文化引領、服務支撐、環境保障多措并舉,統籌推進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著力構建代際和諧、全民參與的老年友好型社會。首先,建立健全老齡社會價值引導機制,將孝親敬老文化納入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和文明創建評價體系。其次,完善老年教育服務體系,實施老年教育提質擴容計劃,構建“市—縣—鄉”三級辦學網絡。最后,推進環境適老化改造,制定公共環境適老化改造國家標準,在交通樞紐、醫療機構等重點場所進行無障礙設施改造,推動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等適老化改造納入民生實事項目。
四是完善政策體系,助力生育支持。從長期來看,制定并落實好促進生育政策是降低老年人口比重的關鍵舉措。一方面,健全經濟激勵機制。建立差異化育兒補貼制度,對二孩、三孩家庭實施階梯式補貼,探索將育兒支出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另一方面,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編制城鄉托育設施專項規劃,制定托育機構建設管理國家標準,支持企事業單位利用閑置資產改建托育機構。還要完善生育配套保障制度。推行生育假期彈性管理機制,探索建立父母共享育兒假制度,在保障性住房分配、購房政策等方面向多孩家庭傾斜。
(作者:王培剛,系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本報記者李春劍、本報通訊員李雨軒采訪整理)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88-34867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