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河南“12小生”組團出道 登上國家非遺大舞臺

時間:2021-06-11 08:41:50|來源:大河網|點擊量:23336

河南“12小生”組團出道 登上國家非遺大舞臺

商丘火神臺廟會

河南“12小生”組團出道 登上國家非遺大舞臺

內鄉縣衙打春牛習俗

河南“12小生”組團出道 登上國家非遺大舞臺

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在老子故里鹿邑縣都會舉行祭拜先哲老子大典。

河南“12小生”組團出道 登上國家非遺大舞臺

南陽烙畫

河南“12小生”組團出道 登上國家非遺大舞臺

魯山花瓷燒制技藝

河南“12小生”組團出道 登上國家非遺大舞臺

郟縣金鑲玉制作技藝

河南“12小生”組團出道 登上國家非遺大舞臺

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王惟一于揚李春張波陳海峰高菊李紅汛房琳閭斌賀麗娟 實習生李森郭磊 通訊員王松林李宗亞嚴相合溫乾坤王永安楊國棟盛冬云羅宇文圖

6月10日,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河南省12個項目入選,它們是:玄奘傳說、陜州鑼鼓書、烙畫(南陽烙畫)、魯山窯燒制技藝(魯山花瓷燒制技藝)、金鑲玉制作技藝(郟縣金鑲玉制作技藝)、小吃制作技藝(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祭典(老子祭典)、幻術(寶豐魔術)、中醫診療法(張氏經絡收放療法)、中醫診療法(宋氏中醫外科療法)、農歷二十四節氣(內鄉打春牛習俗)、廟會(商丘火神臺廟會)。

截至目前,河南省現擁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5個,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28個。

傳統技藝

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

面對這批新增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網友們最關注的還是“吃”,“柳州螺螄粉列入國家級非遺”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對河南網友來說,一碗熱辣香濃的胡辣湯,是舌尖上根深蒂固的味覺記憶,是魂牽夢縈的家鄉味道,“逍遙胡辣湯制作技藝”也成為本次最受河南人關注的,成為和沙縣小吃、火宮殿臭豆腐等一起入圍的傳統小吃項目。

西華是胡辣湯發祥地,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據歷史記載,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間御廚以少林寺“醒酒湯”和武當“消食茶”二方為基礎,熬制色香味俱佳的湯羹?;兆趪L后大悅,賜名為“延年益壽湯”;后北宋遭遇“靖康之亂”,御廚趙杞因兵患南逃,經逍遙鎮看到水秀地靈,故隱居于此,“延年益壽湯”成為如今的逍遙胡辣湯。

據介紹,胡辣湯由胡椒、桂皮、木香等29種中藥材秘制而成,具有健脾開胃、祛風驅寒、養顏健體等功效,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中華飲食文化“藥食同源”的典范,中華名小吃、全國首批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

在西華,胡辣湯自古有三碗而識其文之說。第一碗原汁原味,甘而不烈、淡而不薄,湯鮮味美醇厚,滿口鮮香;第二碗溫潤過腹,沁人心脾,神清氣爽;第三碗佐以陳醋小磨香油,道不盡的人間美味,勾不盡的鄉愁情懷。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西華縣委書記的林鴻嘉,在西華工作的10年時間內,和熱愛胡辣湯事業的各界人士一道,執著地挖掘、研究、推廣胡辣湯文化,先后推出了十六項舉措。如今,西華胡辣湯已逐步發展走向規?;?、產業化、品牌化之路,形成規模龍頭生產企業19家,年產值達15億元,全國市場份額占比達90%以上。

小小一碗湯,背后是一個大產業。數據顯示,西華縣約有12萬人在省內外從事胡辣湯經營;除了實體餐飲店外,還有數十家胡辣湯料生產企業,產品遠銷十余個國家和地區。傳承技藝,創新產品。西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韓秀娟向大河報記者介紹說,現在,西華縣根據全國市場需求和人群口味,在科學論證湯料傳統配方制作工藝的基礎上,研制開發了“方便胡辣湯”“水沖式胡辣湯”“胡辣湯全味粉”“豆沫料”“美味香”等八大系列60多個不同品種的胡辣湯系列調料,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多樣性、個性化需求。

據悉,逍遙胡辣湯上榜國家級非遺,對12萬從業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未來在當地政府和行業協會的扶持和推廣下,相信逍遙胡辣湯產業會越來越好。

郟縣金鑲玉制作技藝

郟縣姚莊回族鄉李氏的傳統手工藝品“金鑲玉”,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民國時期比較興盛。“金鑲玉”的前身和起源,是對精美工藝品瑕疵進行掩蓋,或對毀損的工藝品進行修補。加上手工藝人的奇思妙想,不僅掩飾了缺陷,而且更加精致、精美,更具有鑒賞性,漸漸形成了一種工藝而流傳了下來。

獨具特色的郟縣“金鑲玉”,產品工藝經冶煉、鏤雕、光潔處理、24K純金鍍等幾十道工序。

把傳統文化中象征福祿壽禧、吉祥如意、名花異草、珍禽異獸等圖案鑲嵌于器具之上,栩栩如生,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強烈的藝術魅力。

魯山花瓷燒制技藝

魯山縣花釉瓷器是河南地區唐代瓷器中一個創新品種,古玩界稱“唐鈞”,文博界把河南魯山段店窯、郟縣黃道窯、禹縣下白峪窯、內鄉鄧窯及山西交城窯、陜西黃堡窯等處發現的花瓷產品,通稱為“魯山花瓷”。魯山花瓷創造了二液分相釉的新技巧,為黑釉瓷系的美化裝飾開辟了新境界,代表著唐代中國北方燒瓷藝術的最高水平。2006年,魯山段店古瓷窯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魯山窯花瓷燒制技藝至晚清之后一度失傳。近年來,以魯山花瓷燒制技藝省級傳承人梅國建,市級傳承人袁留福、張偉、王群成、張東曉為代表的工匠長期致力恢復魯山花瓷燒制工藝,為魯山花瓷的復原、傳承進行了大量研究,所研制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文博會上“摘金奪銀”,并被多國政要及社會名流收藏。如今,魯山縣境內有花瓷生產企業4家,花瓷產業的年產值超過10億元。

民間文學

玄奘傳說

玄奘信俗是流傳于洛陽市偃師區境內的一種民間信仰。玄奘是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文化名人,玄奘傳說源于以偃師區緱氏鎮玄奘故里為中心的洛陽地區。1300多年前,年輕時的玄奘,歷經17年為求取真經,在充滿艱險的西行之旅中,所彰顯出的頑強意志、堅定信念、求知欲望、國際交流能力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后世的楷模,并逐漸形成一種民間信仰。

據洛陽市偃師區文化館館長李建麗介紹,偃師緱氏鎮陳河村是玄奘的誕生地,當地流傳著許多玄奘的傳說,有“玄奘降生鳳凰齊鳴”、“靈巖寺學經”等少年穎悟;有13歲就立志“遠昭如來”、“凈土寺出家”等勵志故事;有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出關”等西域歷程;有“矢志東歸”、“磨頭槐的傳說”、“玄奘祭母”等赤子情懷,展現了玄奘大師矢志不移追求真理、熱愛祖國不忘初心、舍身求法的“中華民族脊梁”的形象!

近現代民間口頭文學與各類民俗文藝相融合,使玄奘傳說“常傳常新”,廣泛存活于陳河村陳氏家族、村民群體、文化人群體豐富的傳承活動中,成為故事、歌謠、戲曲、河洛大鼓,民間歌舞及電影、電視等多種文藝形式的經典題材,成為民間文學創作的源泉。

傳統美術

南陽烙畫

南陽烙畫發源并長期傳承于河南南陽,“南陽烙畫”是南陽三寶“烙畫、玉器、出師表”之一。南陽烙畫是中國烙畫的代表流派,她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漢末年,劉秀稱帝前的一段傳說。歷經6代有序傳承,長期活態存在。

南陽烙畫最初稱南陽烙花,據記載為1877年南陽人趙星三所創。產品從烙花筷子、木尺、打子把等小件發展到木板烙、家具烙、宣紙烙、絲絹烙等,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烙花逐漸被藝人向大型方向發展,1959年南陽市烙畫廠藝人集體創作烙制的木板烙花《黃河在前進》作為建國十周年獻禮走進人民大會堂河南廳,上世紀60至90年代,南陽烙畫為南陽出口創匯主力之一,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譽為“世界藝林一絕”。

民 俗

老子祭典

敬獻花籃、祭拜上香、恭讀拜祭文,各界代表向先祖老子三鞠躬行禮。隨后,絡繹不絕的民眾井然有序地上香、祭酒,共同緬懷先賢……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在老子故里鹿邑縣都會舉行祭拜先哲老子大典。

老子祭典是流傳在鹿邑縣的祭拜偉大思想家老子的盛大民俗活動,至今約2000多年歷史,涉及豫、皖、魯、蘇及東南亞諸多國家和地區,每逢老子生日,祭拜人數常達50萬之多。

據鹿邑縣文化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老子祭典分為民眾祭、行業祭、宗親祭、公祭等。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日開始,持續到三月十五日結束。

其中,規模最大的祭典是農歷二月十五日的公祭,包括樂、舞、歌、禮四種形式;同時,還有多種民間社火活動,包括旱船、高蹺、擔經挑、打鐵舞,舞龍、舞獅、誦讀《道德經》、非遺展等。

內鄉打春牛習俗

內鄉縣衙打春牛習俗是流行于南陽市內鄉縣世代傳承的立春節氣習俗,早在2016年,作為二十四節氣的構成項目之一,該習俗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內鄉縣衙打春牛習俗是人們認識自然規律并用以指導生產生活的范例,由此衍生的春耕文化在民眾中逐漸形成共識;表達了人們對春耕的重視,也體現了耕耘才能收獲的價值觀。

打春牛最早為官、民共享的習俗,后逐漸演變成當地民眾自發組織和參與的民俗活動。打春?;顒臃譃榧来?、迎春、打春、鬧春、送春等。立春前一日群眾自發組織迎春隊伍去先農壇祭拜春牛和芒神,并在附近田里耕地以祈豐年;立春日民眾齊聚內鄉縣衙鞭打春牛,牛肚內五谷、干果紛紛落地,民眾歡呼搶食,以期新的一年五谷豐登、吉年有余;隨后群眾在縣衙周邊開始游街鬧春,鼓樂、舞獅、舞龍、旱船、高蹺等民間社火盡情表演;鬧春后長輩給孩子佩戴春雞,全家吃春餅咬春,親朋互送春牛、“福”字剪紙,以迎接立春的到來。

商丘火神臺廟會

據了解,閼伯臺,古稱商丘,民間稱火星臺、火神臺,位于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西南3里處,是距今4000多年的一處觀星臺遺址,也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臺,對研究中國天文發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據史料記載,閼伯臺是帝嚳之子閼伯所建造的觀星臺閼伯一生不辭勞苦造福于百姓,人們非常敬仰他,把他喻為“火神”,所以此臺又叫“火神臺”。閼伯死后,人們就按他的遺愿,將他葬于臺下,因其封號為“商”,此臺又被稱為“商丘”。

火神臺廟會每年吸引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火神臺廟會是商丘最為古老和盛大的廟會。商丘火神臺廟會以“殷商之源,千年廟會”為主題,以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為目標,以活躍群眾文化為宗旨,以火神祭祀為核心要素,融入傳統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技藝及曲藝、游藝項目等多彩的民俗文化巡演,搭建了群眾文化大舞臺,叫響了區域文化品牌。

傳統醫藥

張氏經絡收放療法

張氏經絡收放療法始于光緒年間,由洛陽偃師人張二春創立,成熟于張二春兒子張德文,張德文兒子張中有等人又將此技藝發揚光大。張氏經絡收放療法運用手指,在人體的十二條經絡線上,根據季節不同、病人情況不同,用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長等特有的手法,通過穴位的治療作用,調節五臟六腑之間的平衡,疏通經絡氣血,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作為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的新鄉經絡收放醫院相關人士表示,經絡收放科是該醫院的特色科室,運用張氏經絡收放療法來診治病癥。在其看來,非遺項目是優秀傳統文化,它的發展不僅要依靠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社會大眾在深入了解之后運用在生活中,使傳統文化得以代代傳承、發展創新。

宋氏中醫外科療法

宋氏中醫外科起源于河南省汝州市紙坊鄉陶村,始于清朝道光年間,至今有180余年。據《宋氏家譜》記載,宋氏中醫第一代傳人宋殿魁“中年效岐伯黃帝以濟世”,第二代傳人宋玉麒“精于岐黃,活人無算”,第三代傳人宋呈祥“少年效岐伯黃帝,“未嘗受人謝意,懿行如此”,第四代傳人宋天元,施舍錠子藥,皆為一方良醫。

宋氏中醫外科一至四代族內傳承,至第五代宋金庚總結一至四代的臨證實踐和經驗,集其大成,使宋氏中醫外科療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診治200余萬人次,推重整體辨證,內外兼修,外病內治,內外同治,以刀針草木等農家常物醫未病,治大病,使家傳外科療法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形成宋氏中醫外科獨具特色的一系列理法方藥。

曲 藝

陜州鑼鼓書

陜州鑼鼓書流行于三門峽豫西陜州、靈寶、盧氏、洛寧以及相鄰的山西平陸、芮城、夏縣一帶,這些地區歷史上歸陜州所轄。迄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跳神活動,藝人們世傳四句常用的開場白:“三皇治世留根源,留下鼓樂開絲弦。鼓樂絲弦把神敬,神人得位民自安”。

陜州鑼鼓書為坐唱形式,唱詞語言用豫西、晉南地區的中原官話及汾河片方言演唱,句式結構多為上下句。其主要演奏樂器為四股弦,演唱時有鑼、鼓伴唱擊節而得名“鑼鼓書”。每個書班少則四五人,多則七八人,每人根據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用不同音色扮演不同人物,主唱者一人自唱、自拉、自打,操作多種樂器。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寶豐魔術

“聽起來神出鬼沒,演起來偷梁換柱,看起來捧腹大笑,點破了恍然大悟”。這就是寶豐魔術的魅力所在。

趙莊鎮是寶豐魔術的發源地,這里是“農民創造文化、文化造福農民”寶貴經驗的創造地。寶豐魔術大會自明萬歷二十五年延續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通過舉辦魔術大會,不但挖掘出了許多傳統的瀕臨失傳的魔術節目,而且通過表演交流,相互學習,創新出不少節目,同時也活躍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民間藝人都把魔術大會當作自己的節日,許多藝人一到時間就自覺從四面八方回到家鄉,積極參加魔術大會。

近年來,寶豐縣通過魔術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26348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 責任編輯 / 楊盼

  •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 終審 / 平筠
  • 上一篇:畫家卓鶴君:于“山水之外”觀照“大美中國”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2.4億 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色综合天天综合婷婷伊人|这里只有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