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寶尋蹤》里的明德博物館現實中是什么地方?”“穆師吃的水盆羊肉是哪家的?”“誰知道電視劇里的同款‘缽’‘天王俑’現藏于哪家博物館?”近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大量觀眾分享了自己打卡熱播劇《護寶尋蹤》取景地、在博物館尋找劇中文物原型的帖子,甚至還引發了關于“羊肉泡饃哪家強”的討論。
當影視內容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濃郁的秦風秦韻,吸引觀眾到陜西“尋寶”。用網友的話說,這樣的“沉浸式追劇”,讓自己不僅可以重溫劇集情節、增長文博知識,同時還與劇中人物產生某種奇妙的共情,追劇體驗感更足了。
據報道,劇中原型事件發生地陜西漢陽陵、漢文帝霸陵,游客絡繹不絕;主拍攝地韓城市的多個景點,如博遠堂、文廟、城隍廟、東營廟等,游客到訪量比往年同期增長近70%,有的取景地還專門舉辦美食節,方便游客品嘗劇中同款食物。
線上追劇,線下打卡,由“沉浸式追劇”帶來的線上線下互動,既提升了劇集的話題熱度,也賦能了當地文旅發展。
從《我的阿勒泰》帶動阿勒泰地區旅游訂單暴漲、《玫瑰的故事》一句“北京到底有誰在啊”的臺詞激發全國文旅賬號創作熱潮,到因《狂飆》《繁花》而出圈的“強哥豬腳面”“寶總泡飯套餐”,再到山東樂陵影視城里,電影《唐探1900》、電視劇《國色芳華》拍攝場景吸引大量游客體驗“影視拍攝演藝化、文旅體驗劇情化”新玩法……近年來,熒屏內外的話題共振越來越多,有的也許是巧合,有的則是多方配合、精心設計后而收獲的“文旅碩果”;有的是同步于劇集的借勢策劃,有的則是敏銳抓住熱點話題,“后發”但同樣精彩。
“沉浸式追劇”之所以受到年輕人追捧,主要在于其打破了傳統觀劇的單向輸入模式,催生出“劇情—實物/實地—體驗”的文化消費立體新場景,不僅增強了追劇時的儀式感,也拉長了影視作品的生命周期、話題周期,使得文化產品與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隨著影視+農業、影視+文旅、影視+文學的跨界融合愈加深入,我們也看到了文化產業進一步“擴容”的可能。如何把“影視+”的流量,轉化成文旅“留量”、消費“留量”,激發文化消費的蓬勃活力,正是產業鏈上各環節主體應主動思考、積極破題的關鍵。
其實,“蹭”上流量不難,用好流量卻不容易。在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跟風炒作、同質化現象時有發生。當話題熱度散去,客流也隨之退潮。因此,不論是文創衍生品,還是旅游目的地,要想留住流量,都需以自身的獨特性,與用戶建立情感連接。每一個劇集IP的轉化,都需以文化為基底,以體驗為核心,以情緒價值為靈魂,用好故事打動人心,激活市場。(徐嘉偉)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35822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