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公布后,一件讓考生和家長“揪心”的事情就是高考志愿填報,選擇合適的專業和學校不僅能提高被錄取的概率,更直接關系考生未來的學習和職業方向。
隨著高校招生錄取工作陸續啟動,一些不法分子開始蠢蠢欲動,將“黑手”伸向考試招生領域,利用考生和家長的急切心理,通過編造不實信息、虛假夸大宣傳、制造報考焦慮等方式,實施各類詐騙。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長應從正規渠道了解、確認考試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輕信各種團伙和個人的蠱惑,以免上當受騙,遭受損失。
“內部指標”不可信
“我有學校的內部名額,保準孩子能夠錄取。”“憑我在這所學校的關系,分數差點都能進。”……每到高校招生季,這樣的“能人”都會“及時”出現在考生家長身邊,宣稱自己有能力可以輕松幫助考生進入心儀的學校。
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人民法院審結一起詐騙案件。2023年5月,趙某某因體考成績比某大學的分數線低0.5分,未被該校錄取。經曹某某介紹,趙某某認識被告人彭某某,彭某某表示可以幫其辦理該學校的入學指標,并承諾辦不了入學就退還所有費用。2023年5月至7月,彭某某通過編造各種請客送禮、購買入學指標等謊言,先后從趙某某處騙得40600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彭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騙取他人財物40600元,數額較大,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最終依法判處被告人彭某某有期徒刑二年三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四萬元。
這樣的詐騙案件并不鮮見,教育部近期也公布了兩起類似典型案例。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高校招生錄取期間,一些不法分子聲稱有內部特殊渠道、掌握內部招生名額,或者能夠通過“定向招生”“委培招生”等名義“降分錄取”考生,有的甚至還偽造公文印章,冒充招生部門工作人員,以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實際上,高校招生錄取有嚴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計劃由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統一向社會公布,未經有關?。▍^、市)公布的招生計劃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計劃,須通過公開征集志愿錄取,高考錄取過程中不存在所謂的“內部指標”,考生及家長要高度警惕此類“花錢能買大學名額”的詐騙信息。
招生騙局花樣多
相較于最為常見的“內部渠道”“內部指標”等招生騙局,不法分子還會利用考生家長的急切心情或焦慮情緒制造各類詐騙陷阱。
有些考生因發揮失常,導致高考成績不理想,分數沒有達到高校錄取要求,但又不想選擇復讀。這時,一些不法分子會抓住考生和家長“病急亂投醫”的心理,表示只要多交錢就能走“捷徑”,通過交納高額錄取費、手續費等同樣可以被高校錄取。
但不少考生和家長花錢拿到錄取通知書,入學后方知上當受騙,甚至有的考生直到拿到畢業證書時才發現根本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學歷證書,而是成人高等教育學歷證書或者跟班學習文憑證明。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除了普通高等教育之外,還有成人高等教育、遠程網絡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不同的招生類別,其入學條件也是不一樣的,所取得的畢業文憑及用人單位對它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因此,考生和家長應務必認真辨別普通高等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選擇適合的學習進修方式,避免被誤導,上當受騙。
各類高考招生騙局中,最“明目張膽”的當屬一些不法分子公然冒充高校招生辦工作人員,向考生寄送偽造的錄取通知書,發送相關的錄取短信,甚至偽造虛假的招生網站,誘騙考生將學費打入指定賬號,或是以其他理由獲取個人信息,進而騙取錢財。
據悉,教育部開展了“點亮權威考試招生機構官網標識”專項行動,協調有關網絡平臺對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和高校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進行權威標識,更好地幫助考生和家長通過官方渠道確認錄取信息。
志愿填報需謹慎
2024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再創新高,達1342萬人,龐大的市場基數也在不斷催生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更大市場。據《2023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及就業前景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付費規模已達9.5億元。
但隨之而來,一些機構資質不全、價格虛高、服務質量低劣、通過制造焦慮誘導消費等問題也屢見不鮮。比如,某機構推出的高達數萬元的高考志愿填報指導服務,聲稱可以提供“一對一”專業指導,但多名家長購買后發現,該服務只是簡單提供一些通用填報建議,內容與實際宣傳嚴重不符。
對此,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提醒考生和家長,應謹慎對待市面上的各類志愿填報指導服務,切勿輕信“高價”指導咨詢。
一些咨詢機構在宣傳時總會宣稱擁有所謂的“內部大數據”,能夠“精準定位”,確??忌M入心儀的專業,誘導考生和家長購買高價服務。教育部調查發現,這些機構所使用的參考數據其實就是對每年高考填報志愿前,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發布的當年高考成績統計情況和近年來各高校錄取分數情況等數據進行收集匯總,且由于一些機構對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沒有深入了解,在使用這些數據時存在盲區和誤區,反而會對學生和家長產生誤導。
擁有“高考志愿規劃師”已成為一些機構攬客的“招牌”。但教育部強調,相關部門從未發放過“高考志愿規劃師”這類職業資格證書,實際中這些所謂的規劃師并無相關資質和經驗,有的甚至是臨時招募的社會人員,只是按照總部提供的“臺詞”給考生和家長輔導。
制造“熱門專業”假象,發布所謂的“專業排名”來過度強調某些專業的就業前景,也成為當前一些機構販賣咨詢服務的手段。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所謂“熱門專業”并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相較于考慮專業的“冷熱”,學生更應結合個人志趣與自身所長,追尋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方向。
事實上,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服務工作,不僅指導各地建立了招生考試機構、高校、中學多方面志愿填報咨詢公共服務體系,還于今年首次在“陽光高考平臺”推出免費的陽光志愿信息服務系統,將海量數據系統集成,進行個性化匹配推薦,從專業、就業、職業等多方面幫助考生了解學校和專業。
在完善服務的同時,教育部也會同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開展了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專項治理,整治高價收費、虛假和夸大宣傳、惡意曲解政策、實施欺詐、傳播不良導向等市場亂象,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24-32940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