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記者 宋向樂)在解決超齡人員、實習生、新業態、平臺經濟等從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的相關難題上,河南有了新的方向——啟動探索建立補充工傷保險制度工作。7月23日,大河網記者從省人社廳人大代表建議答復中得到明確信息,河南擬于今年下半年推進試點實施該方案,方案中對參保范圍、繳費標準、參保流程、賠付情形、項目標準、待遇支付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定。
工人在進行外立面幕墻工程收尾作業。河南日報記者 聶冬晗 攝
不符合勞動關系就不能納入工傷保險體系,他們怎么辦?
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后,將喪失勞動者主體資格,這就意味著超齡人員到了退休年齡以后,進入職業崗位就不再簽訂勞動合同,而實習生屬于在校生,尚未畢業,并不具備勞動者的主體資格,也不能跟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認定勞動關系。
我國《工傷保險條例》也是主要針對在職人員,這就導致超齡人員、實習生、見習人員等,游離于法律保護的屏障之外,很難保障自身權益。
今年省人代會期間,省人大代表張祖禮就提出了關于將實習生、見習人員和超齡從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保障體系的建議。
“近年來,隨著政府不斷引導高校和企業進行產教融合,建立校外實踐基地,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習或見習。”張祖禮介紹,同時受招工難、用工成本高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會在輔助性崗位招聘“超齡”人員(包括未享受職工養老保險待遇人員和退休返聘人員)。但由于他們不符合勞動關系,未能納入工傷保險體系,既不利于保護勞動者權益,也增加了企業的用工風險,引發權益糾紛。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工傷保險制度的保障群體是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人員。實習生、“超齡”人員不屬于勞動關系的人員則不能參加工傷保險。
施工人員正在喝綠豆水降溫。河南日報記者 王錚 攝
不少企業能用、想用但是卻不敢用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意外,已繳納工傷保險的人員由工傷保險基金按標準負擔醫療救治費用及大部分經濟補償,但對未繳納工傷保險的人員,則會因為與用人單位不構成勞動關系而無法認定工傷,產生民事糾紛。”張祖禮坦言,對于不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的勞動人員,不少企業能用、想用但是卻不敢用。
在張祖禮看來,盡管目前我省要求企業為實習人員購買保險,企業為了轉移風險為不能參保員工購買了雇主安心保等,但是和工傷保險相比,商業險的保險范圍更窄,更傾向于一次性賠付,保險費的賠付視繳納保費的多少而定,保障力度較小。
基于上述情況,張祖禮建議,可通過完善相關條例或其他方式,將實習生、見習人員和超過退休年齡的大齡勞動者納入工傷保障體系辦法,并進行試行。同時,新的辦法也應明確上述人員參保繳費手續、繳費基數、工傷認定辦法及保險待遇,以便于執行階段有據可依。
解決難點,河南下半年實施補充工傷保險制度
張祖禮代表的建議于近日得到省人社廳答復。
答復認為,《工傷保險條例》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二)》以及《河南省工傷保險條例》等規定雖對“超齡”人員、實習生等人群予以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也存在覆蓋不足、保障水平低等情況。
“我省已經從去年開始啟動探索建立補充工傷保險制度工作。補充工傷保險由基本工傷補充保險和職業傷害保險組成,是由政府引導、用人單位自愿參保、商業保險公司具體承辦的商業性補償保險,作為國家工傷保險制度的補充。”
省人社廳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河南已完成外省前期調研工作,正在擬定實施方案,進行相關數據測算,方案中對參保范圍、繳費標準、參保流程、賠付情形、項目標準、待遇支付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擬于今年下半年推進試點實施。
答復認為,我省實行補充工傷保險后,將有效減輕職工發生工傷后由用人單位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負擔,以及解決超齡人員、實習生、新業態、平臺經濟等從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的相關難題。
從全國范圍來看,河南并未走在前列
依據我國勞動法的規定,勞動者享有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在內的勞動保險和福利,然而,超齡人員和實習生等在“勞動者”的身份認定上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根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北京、浙江、海南等多個省份出臺政策,將實習生等特定人員納入制度保障。
2024年1月,浙江省發布的關于工傷保險省級統籌的實施意見指出,各類用人單位應當將不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大齡勞動者、實習生等特定人員納入制度保障。
同樣是在今年1月,海南省將實習生、見習人員、超齡從業人員統一納入工傷保險制度保障,用人單位按照參保地管理和自愿參保原則為這三類人員單獨參加工傷保險。
7月1日起,山東省將超齡人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實習學生及見習人員、住院規培醫學在讀研究生、家政服務人員等四類人員納入工傷保險保障范圍,預計惠及人群超50萬人。
在不久前,河北省人社廳等7部門印發相關通知,旨在將超齡人員、實習學生等特定從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參保范圍,保障特定從業人員受傷后及時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分散從業單位工傷風險。
相較于兄弟省份的方案,南昌市3月1日起實施的《南昌市補充工傷保險辦法(試行)》和河南省將要實施的方案名稱幾乎一致,更具有借鑒性。
據了解,南昌市補充工傷保險是政府主導的制度性安排、政策性保險,一方面擴大覆蓋面,將原本游離于制度之外的靈活就業人員等群體納入保障,讓廣大勞動者勞有所護、傷有所助。另一方面構建多層次工傷保障體系,企業在參加補充工傷保險后,承辦機構可替代企業支出費用比例高達77%,從而減輕企業經濟負擔,讓企業“輕裝上陣”,專心生產謀發展。
截至今年6月底,南昌市補充工傷保險繳費單位61951家,繳費人數126.2萬人,特定人員繳費人數18080人。
將超齡人員、實習生納入工傷保險為何這么迫切?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
隨著我國改革的全面深化,發展理念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工傷保險制度正面臨著新挑戰,而在新形勢下我國現行工傷保險制度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缺陷。
省人社廳相關工作人員認為,尤其是隨著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平臺經濟的迅猛發展,不斷催生出分享經濟、眾創、眾包等新型就業形態,形成了新業態就業群體;隨著農業勞動合作社化,職業農民隊伍不斷形成;此外,隨著實習生、見習生、已退休人員再就業人數的增多,非勞動關系勞動者的職業風險保障訴求在增加。
就業形態的用工非正規化、用時靈活等特性,給現行工傷保險制度帶來了巨大挑戰,需要工傷保險開拓思路、積極創新,作出適應性調整,妥善解決上述從業人員的工傷保障問題。
讓數據來說話,今年3月,最高法工作報告披露,我國超齡勞動者數以千萬計,工傷認定、社保繳納等存在堵點,每年約有5萬件此類勞動爭議訴至法院。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持續加速,超齡勞動者重新進入工作崗位成為常態。
有數據顯示,未來10年,有近8000萬農民工面臨“超齡”。這些超齡人員所能領取的養老金并不能保證他們過上有品質的老年生活,不得不出來尋找機會“打零工”。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眼下正值暑期,一大批學生開始進入實習單位從事實習工作,實習大都是臨時性工作,很少會與用人單位簽訂固定勞動合同。
“隨著全社會對勞動者權益保障關切度的提升,法律也應該與時俱進。社會保險保障的關注點不妨轉向勞動行為,而非局限于年齡和身份等條條框框,以便充分保障不同類型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
評論員胡波表示,“當然,方案的真正落地尚需要主管部門加強監督管理,確保用人單位能夠依法行事,提高用人單位為勞動者辦理工傷保險的積極性,切實保障特定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24-32950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