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潔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首位。
糧食生產的根本在耕地,我國耕地面積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種出更多糧?“把糧食增產的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今年我省印發了《河南省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方案》,致力于抓住單產這個關鍵變量,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落實單產提升,要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向科技要增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壓艙石”,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引擎作用,為農業現代化轉型提供動力。
生物育種實驗室里,新培育的種子正待發芽,良種將從這里走向田野;高標準農田里,智慧農業監測系統實時捕捉空氣中的孢子,助力“蟲口奪糧”;秋糧生產期間,我省派出18個秋糧專家組深入一線進行指導,打通科技下地的“最后一公里”;農機合作社里,農機中心工作人員和種植大戶一同研究新型農機的改良,助力農業跑出“加速度”;數據顯示,全省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20.3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幫助小農戶規范種植技術,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育良種、建良田、用良機、施良法、行良制,科技賦能“五良”集成,作物的耕、種、管、收各個環節都被注入了滿滿的科技元素,科技力量正在轉化為糧食的現實產量。
筑牢糧食安全根基,不能一蹴而就,還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我省是農業大省,用不足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近1/10的糧食、1/4的小麥,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7%,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已經建成8600多萬畝高標準農田。育良種并非一日之功,建良田也絕非一時之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在肩,我們更需要有新作為。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育種不能局限在實驗室內,要和市場需求相結合,與企業積極對接,緩解供需矛盾,培育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種子。建設高標準農田要關注質量提升和后期管護,推行“投融建運管”一體化市場化模式,讓高標準農田發揮出更大作用。農業專家不僅要邁入“大田”,更要走進“小田”,讓科學的種植技術走入千家萬戶,讓種植大戶和小農戶共享科技成果,真正把“專家產量”變為“農戶產量”。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單產提升是糧食增產的關鍵變量,如今,我省農業科技體系正加速形成,為糧食生產提供了重要動力和關鍵抓手。接下來,仍要行之以漸、持之以恒,不斷推進單產提升行動,夯實糧食增產基礎,扛穩扛牢糧食安全重任。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6-33318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