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三農>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2024圓夢時刻 鄉村振興篇丨田疇“耕”新 沃野織錦

時間:2024-12-26 08:56:34|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點擊量:8357

2024圓夢時刻 鄉村振興篇丨田疇“耕”新 沃野織錦

近日,孟州市南部黃河灘區萬畝高標準農田,阡陌縱橫,色彩斑斕。白水平 攝

2024圓夢時刻 鄉村振興篇丨田疇“耕”新 沃野織錦

張杏杏在觀察草莓長勢。受訪者供圖

2024圓夢時刻 鄉村振興篇丨田疇“耕”新 沃野織錦

孫子淇正在做研究。受訪者供圖

2024圓夢時刻 鄉村振興篇丨田疇“耕”新 沃野織錦

李科(右一)在向村民講解老舊院落改造方案。受訪者供圖

2024圓夢時刻 鄉村振興篇丨田疇“耕”新 沃野織錦

耿曉東(右)在查看農作物生長情況。受訪者供圖

2024圓夢時刻 鄉村振興篇丨田疇“耕”新 沃野織錦

12月20日,溫縣溫泉街道東梁所村村民在采摘草莓。徐宏星 攝

核心提示

一直以來,河南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今天,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科技與農業深度融合,助力農業奔涌向新;高素質人才返鄉創業,激活農村澎湃動力;村干部扎根基層一線,暖熱農民心窩……

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河南正奮楫爭先、闊步向前。

我在山里“種幸福”

□本報記者 趙一帆 本報通訊員 侯豫烔

冬至日,欒川縣石廟鎮氣溫跌破0℃,藏在大山里的沃地農場卻熱鬧非凡。

摘草莓、做甜品、吃火鍋、圍爐煮茶……在這里,傳統節日過出了新滋味。

農場主人叫張杏杏,1992年出生的她,另外一個身份是縣城一家烘焙店的老板。2016年大學畢業后,張杏杏進入洛陽市一家銀行任職。不甘心一成不變的生活,2018年,她返鄉創業,在家鄉欒川縣開辦了一家烘焙工作室。

做蛋糕需要草莓,她就到外地學習種草莓。2021年3月,在石廟鎮政府幫助下,張杏杏以每年1000斤小麥/畝的價格,流轉了66畝土地,自籌資金130多萬元,建成了16個大棚的草莓農場——沃地農場。

“沃地農場是從我的農場諧音而來,既有自己的專屬農場之意,也有深愛家鄉這片沃土之意。”張杏杏說。

在她的構想中,農場不能只有黃土和汗水,還要好吃好玩、時髦有趣。于是,農場由最開始單一的草莓種植,發展到西瓜、黃瓜、千禧番茄等更多品種,再到集果蔬采摘、飲食、派對、研學等于一體的項目延伸,張杏杏用年輕人獨到的眼光,把沃地農場打造成為集批發、零售、采摘、觀光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綜合體,成為城市人感受大自然閑情逸趣的“詩和遠方”。

農場自開張以來,累計接待游客約12萬人次,直接經濟收入達60萬元,先后引入勞動力300余人次,龍潭村2000余名群眾獲得分紅。

今年,沃地農場又迎來圓夢時刻。“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現代農業種植園三期項目已于今年竣工,目前,7萬余株草莓喜獲豐收,正式進入采摘期。”張杏杏高興地說,預計今年還能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5個,輻射帶動周邊20余戶群眾參與種植管理及旅游業發展。

作為扎根鄉村創業的受益者,張杏杏對鄉村未來發展趨勢有著自己的理解:“欒川是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圍繞鄉村旅游做文章的方向不會錯,未來我將傾力打造集觀光農業、農耕文化、鄉村旅游和特色餐飲于一體的農場,讓現代休閑農業托起百姓致富夢想,也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鄉村和城市一樣充滿時尚活力。”

圍繞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張杏杏還有更大的夢想。“繼續保持現代休閑農業的思路,讓農業和旅游業深度融合,同時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鄉村振興,在大山里‘種滿幸福’。”張杏杏信心滿滿。

破解花生基因密碼有新發現

□本報記者 劉一潔

花生是我國重要的油料作物,一頭連著百姓餐桌,一頭事關國家糧油安全,但長期以來我國專用花生及高產優質品種較少,制約了花生產業的發展。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如何更好落實大食物觀、拎穩“油瓶子”?要從種子這個源頭發力。

省農科院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副研究員孫子淇解釋:“如果我們破解了花生的基因密碼,就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花生生產,提高整個花生產業的生產效率和水平。”

今年8月13日,孫子淇所在的省農科院張新友院士團隊在權威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上發表封面文章,揭示了花生的遺傳馴化史和遺傳機制,并定位一批重要性狀的基因位點和區域。這一重要成果為花生基因功能研究和遺傳改良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邁出了推進花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步。

科技攻關不能一蹴而就。僅有幾頁紙的論文背后凝聚著數十名課題組成員協力攻關7年多的心血和汗水。

孫子淇作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從科研立項到結題,參與了全過程:“2016年我們開始謀劃這個研究項目,科研工作往往是從0到1的過程,所以,每一步都非常不容易。”

不僅要確?;ㄉN質資源的多樣性,還要盡可能控制測序成本,用“既要又要”來形容最初的種質資源篩選過程很是貼切。“2000余份種質資源里不僅有國內古老的農家種,還有從國外引進的品種,我們通過‘合并同類項’,保留了最有價值的300余份種質資源作為研究材料。”

從300余份種質資源中定位關鍵基因位點和區域,難度堪比海底撈針。“做科研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孫子淇早有心理準備。

不過,在挖掘開花類型基因時,課題組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其中一個實驗結果不符合遺傳規律。”孫子淇說,科學是嚴謹、嚴肅的,要勇于做顛覆性的科研,“我們專門邀請了荷蘭的遺傳學理論專家一起探討,通過數次模擬實驗,最終發現是基因組存在特殊區位才導致了這樣的實驗結果。”

2022年,基于研究成果,該團隊向《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投稿。經過兩輪審稿,無數次修改和反復論證,論文終于審核通過。

回憶接到論文錄用通知的那一刻,孫子淇感慨萬千:“從事科研工作要坐得住冷板凳,雖然用了7年多的時間,但這個突破是值得的。”

科研沒有終點,只有新起點。“某些性狀表現可能是多個基因控制的,目前我們定位到了事關花生特性的關鍵區域,但要在亂麻中找到線頭,找到最關鍵的基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會朝著精準育種的目標繼續前行。”

“變”出鄉村新圖景

□本報記者 于濤

結算村民務工收入、爭取2025年的外部投資項目、安排村莊人居環境大掃除……臨近年底,安陽縣瓦店鄉東路村黨支部書記李科的備忘錄里,寫下的事情越來越多。

12月24日一早,陸續有村民開始向東路村黨群服務中心集合,一會兒他們就能從李科手里拿到今年在村里的務工費用。

“大部分錢已經通過手機轉給大家了。”李科說,今年村里支出費用將近30萬元,涵蓋村里保潔員、農機駕駛員等人員的工資以及維護村集體產業項目、開辦敬老愛老活動等各項支出。

“村里有錢,才能讓村民享受更多實惠。”2019年,響應國家鄉村振興的號召,26歲的李科從外地回村發展并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下定決心要帶領村民致富。但那個時候,沒人相信這個“娃娃書記”能帶著東路村實現集體收入連續兩年超百萬元。

通過對全村1400畝土地進行流轉,李科帶領東路村吸納多方資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機公司,實現規模種植經營,同時發展雜糧深加工產業。在此基礎上,東路村成立勞務公司、建筑公司等,不斷拓寬增收渠道。

五年多時間,東路村迎來新變化。干凈整潔的街道,隨處可見的菜園、花園、果園、游園,高規格的柏油路,構成了現代化的鄉村圖景。

“除了能看見的變化,看不見的變化也到處都是。”在村口處,李科用手特意指了指柏油路,下面的“兩水”管網提升工程是他這些年在村里開展的項目。

“過去一年,我們積極對上申請項目,同時利用部分村里資金,成功改造了村內飲水、污水管網,解決了村內飲水管網陳舊導致的漏水問題,同時也減輕了群眾污水處理的經濟負擔,算是圓了個夢。”李科說,現在村里建設就剩下一些綠化和美化工作了。

村莊基礎設施完成之后,李科便開始集中全力發展村集體產業。在李科的辦公室,擺著一摞2025年東路村產業項目建設規劃圖紙,這是他的“寶貝”,也是東路村未來建設的藍圖。

“我們計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引進適合本地土壤和氣候的高附加值農作物品種,并邀請農業專家定期開展種植技術培訓,提升農產品質量和產量,還準備建設糧食深加工廠房,發展直播帶貨,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為周邊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談起規劃,李科思路明確。

如何讓村民更加有凝聚力和歸屬感?“我們準備不斷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定期組織文化活動,重點做好村內‘一老一小’的服務保障。”李科指著東路村的兩片空地,那里已經規劃好了要建設文化舞臺廣場和足球場。

“我們還想著明年辦一個‘村晚’,讓大家熱鬧熱鬧。”李科說。

多元種植 土地“生金”

□本報記者 李若凡

12月25日晚8時,夜幕籠罩,伊川縣鵬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內依然燈火通明,合作社理事長耿曉東正帶著團隊商討蔬菜制種基地項目的推進工作。

“這個育種項目,是縣政府引入濟源市綠茵種苗有限責任公司的技術、市場等優質資源,在伊川縣江左鎮開展的合作試點。今年,試點面積達3000余畝。”耿曉東侃侃而談,“綠茵公司負責種植技術的指導,還會全盤收購種子,合作社尋覓職業農民分片承包種植與管理,同時確保育種戶的統一作業以及物資供應。”

談及收益,耿曉東難掩興奮:“就拿白菜制種來說,畝收益能達3500元至6000元。要是洋蔥制種,畝收益更是在6000元至12000元之間。”這不僅對于農民來說是個“好收成”,對于合作社乃至整個鄉村來說,都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昔日“京漂媒體人”,如今“農業追夢人”,耿曉東的回歸,源于一次鄉賢聚會的深深觸動??h里領導的鼓舞和回鄉成功創業者的典型事跡,讓他毅然投身到了鄉村振興的浪潮中。他堅信:“家鄉的土地,不僅孕育著豐收的希望,更可以成為真正的‘生金’之地。”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合作社緊密結合縣里的“煙葉+谷子”東嶺產業帶定位,創新性地探索出了“煙—谷—薯”輪作、套作、間作模式。這一模式不僅覆蓋了多個村莊,還成功帶動了2000余戶群眾增收致富。通過每三年調整一次種植模式,他們既維護了土壤生態、提高了作物質量,又實現了種地與養地的完美結合。

此外,合作社還實現了從煙葉育苗、農機作業、技能培訓、專業管理到烘烤的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今年,他們共種植谷子2.1萬畝、煙葉3000畝、紅薯2000畝。據估算,采用煙薯谷混搭模式,相比傳統的單一種植模式,畝均增收可達1500元。目前,已有超6600畝土地在合作社流轉運營種植,超2000名農戶從合作社獲得了穩定收入。

展望未來,耿曉東信心滿滿。他說:“現在我們的發展目標越來越清晰。按照市縣的整體規劃,伊川縣依托引進的育種產業,逐步推進‘育種+煙薯谷’復合種植、協同發展,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和村集體收入,打造鄉村振興的伊川樣板。”

政府還將加大投入,為蔬菜制種產業提供堅實保障,降低合作社面臨自然災害等風險時的損失,提升產業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我也更加堅信,農業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耿曉東的話語中充滿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6-34240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 責任編輯 / 劉潔瓊

  •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 終審 / 平筠
  • 上一篇:平輿縣射橋鎮大孫村:培育服裝加工產業 讓阿拉伯袍在中東綻放
  • 下一篇:遂平縣玉山鎮劉莊村:“治安+人防”雙網聯動 護航“三夏”生產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色综合天天综合婷婷伊人|这里只有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