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廣視網訊】(通訊員 遠志 劉家福 呂航)狄敬堂,泌陽縣旺鑫夏南牛繁育場場長。這位在花園街道李樓村長大的漢子,骨子里蘊滿了農民的質樸和憨厚,端莊、清秀的臉上堆滿了慈祥,事業的成就感使他顯得更加成熟。談吐富有文化底蘊,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盡管初次與他謀面,心中也會覺得沒有距離感。當筆者說明來意,他瞬間打開塵封的記憶,把自己艱辛的打工經歷,建場興業,感恩報國的感受揉合在一起,釀出一杯耐人尋味的“五味酒”。
2002年,已是改革開放的第24個年頭,全國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而狄敬堂所在的李樓村,經濟發展雖有起色,但與發達地區相比,村民們只有填飽肚皮的知足。長期以來,緣于計劃經濟的制約,思想守舊的農民把目光定格在少得可憐的黃土地上。處在這種“怪圈”里的狄敬堂,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貧困家庭,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深有悟性的狄敬堂想:全家就這幾畝薄地,就算把它打扮成一個金疙瘩,也鑄不出一棵“搖錢樹”。
隨著改革大潮的涌動,不甘貧困的狄敬堂擺脫“故土難離”的傳統觀念,決定走出去,到新的天地里尋找新的人生座標,靠另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去實現一個有志青年的人生價值。2002年8月17日,他把這個日子鄭重地填寫在自己重塑人生的履歷表上。
那天狄敬堂背著一床簡單的輔蓋,融入了外出打工的人潮。遠離家鄉,舉目無親,加之自己又沒出過遠門,在這個陌生的世界里,要想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就業之路,狄敬堂深感無奈。一天,他游蕩在安徽省舒城縣的一個小巷里,電線桿上的一張紙片,使他眼前一亮:該縣服裝廠招工。
狄敬堂“按圖索驥”直奔舒城縣服裝廠。走進偌大廠區滿眼新鮮,但也心里卻忐忑不安:自己一沒學歷,二沒技術,能干個啥呢?最擔心的是怕進不了錄用名單。還好,老天有眼,總算給他開了“綠燈”。
初來乍到,從農民到職工,角色轉換是一個非常別扭的過程。為了能盡快適應工作,他摒棄一個青年人常有的浮躁心態,從當一名普通工人做起,從別人不愿干的活干起,時時處理虛心向工人師傅學習,在工作中從不挑肥揀瘦,更沒有偷懶曠工的惡習。急難臉重處處有他,做盡好事從不爭功,在點點滴滴中珍惜黨的好政策賜于的就業機會。由于工作出色,在廠內外口碑載道,名聲雀起,連年被廠里評為先進工作者,被當地農民工管理部門評為優秀外來務工人員,建功立業標兵等光榮稱號,多次受到當地政府的嘉獎和表彰。狄敬堂工作中的突出表現,使領導從他身上找到了當代優秀青年身上的不少閃少點。他們打破傳統的用人規則,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多次對狄敬堂重用、提拔,從小組長到班長,工段長到車間主任,直至企業主管業務的副經理。
對于領導的重用,狄敬堂沒有沾沾自喜,更沒有固步自封,在鮮花、掌聲和鎂光燈的簇擁下,他顯得非常的從容和自信。照他的話說:人在生活中要知足,在工作中要知不足,貴在有一顆知恩圖報的心。在這一人生信條的作用下,他在工作中更加勤奮,以更加出色的成績回報企業老板。服裝行業是一個全新的行業,產品隨著時代的發展瞬息萬變,沒有“跟潮”的產品,企業就會被市場淘汰。為了使本廠的服飾領“鮮”一步,在市場上先聲奪人,他自費訂閱了《服飾世界》、《服裝的裁剪與制作》等專業雜志,潛心遨游在服飾科技的海洋里,采擷服裝科技的艷麗浪花,不斷豐富服裝設計的科技含量。在工作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總是知難而進,尋求克難攻堅的切入點,最大限度地為企業的長足發展拓展空間,科技的全面滲透,增強了產品抗風險能力,使該廠在林林總總的服裝行業中立于不敗之地??萍贾鷱S騰飛,狄敬堂功不可沒,連續三年成為全廠唯一的科技貢獻獎得主。
狄敬堂在外財氣大了,名聲響了,地位高了,就在他的人生如日中天的時候,這個熱血青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生他、養他的家鄉,心頭縈繞著對父老鄉親們的深深牽掛,耳邊回響著新農村建設的腳步聲。他想:家鄉的黃土養育了自己,建設家鄉,回報桑梓。于是,他決心放棄高薪待遇,優越的工作環境,回鄉二次創業,用自己的青春熱血為家鄉涂上一抹亮色。
狄敬堂辭職回鄉的消息不徑而走,老板知道后百般繞舌,加薪挽留。面對種種常人難以抗拒的誘惑,他只用一個字打發:走!
2008年初,狄敬堂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家鄉。徘徊在村頭、阡陌,映入眼簾的不少是他熟悉的歷史痕跡,父老鄉親依然貧困,古老的土房瓦屋仍繼續講述著過去那凄涼的故事……這一切的一切狄敬堂看在眼里,酸在心頭……男人不展凌云志,空負堂堂八尺軀,能為父老鄉親作點什么?能為家鄉作出多大貢獻?他決心讓事實證明自己。
“仨月之內要篩選出所上項目,半年內力爭投入生產”,回鄉第一天他就排出了立項“倒計時”。為了緊縮辦事時間,他馬不停蹄地奔走在相關職能部門之間,認真盤點全縣的特色資源。當他了解到夏南牛已成為享譽世界的特色品牌,且有巨大的市場空間這一信息后,找到被譽為夏南牛之父的培育者祁興磊,講述了自己要創辦一個夏南牛繁育養殖場的打算,得到了專家們的鼓勵和支持。祁興磊還幫他寫出了建場論證報告,提供了繁育夏南牛的全部技術資料。有專家的鼎力相助,狄敬堂好象吃了顆“定心丸”,更加堅定了辦好繁育養殖場的信心。
狄敬堂的最大特點是:凡事無小事,辦事快節奏,定了抓緊辦。為了實現高起點跨越,他決定把場子辦出規模,一是可以更多地吸納剩余勞力就業。二是能大幅度提升經濟效益。在縣委、縣政府及花園鄉的大力支持下,很快辦結了60畝廢棄窯場的征地手續,并一次性投入1500多萬元,建起了20棟標準化牛舍,2棟現代化產房,配套建了飼料精細加工體系,育肥研發體系,畜病防治中心等,為繁育養殖場高效、安全運轉提供了有力保障。據估算:在一般情況下,該場每年產值可達900多萬元,實現稅收100多萬元,成為縣域民營經濟中的最大經濟增長點。也是中原最大的肉牛供港出口集散地。如今該場育有純種夏南牛近千頭,頭頭膘大肥美,展現在人們面前的這幅“群牛鬧富”圖,使人們領略到的是繁育養殖場的未來和希望。
場子建成后,他的牛產業越做越大,狄敬堂“助民致富”的初衷正逐步兌現。他多次走訪殘聯及民政部門,了解有關弱勢群體的生活,就業狀況,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國家減輕就業壓力,幫助困難家庭走出生活困局,讓所有人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社會主義美好新生活。通過考察和組織推薦,已有58人在繁育場找到了就業崗位。他們學到一技之長,其中有26人辦起了家庭養牛場,帶動123人養牛致富。這些數字看似枯燥,但不失為國家機器上的一個個和諧音符。特困戶賈留記就業脫困后,給狄敬堂送上一面書有“助民致富功德無量”的錦旗,以示謝意。
狄敬堂事業有成后,不斷以一顆真誠之心回報社會,縣里連年舉辦的金秋助學、企業扶貧助困、敬老助殘等活動,都有他積極參與的身影,累計捐款達21.5萬元,為幫助李樓村改善村容村貌解決毗鄰場區老百姓出行困難,他租賃挖機平整道路,出資鋪設路面,為新農村建設好事做了一串串,為提高貧困戶生活質量善事做了一樁樁,受到了人們的交口稱贊。
心血做墨繪宏圖,豪情滿腔寫輝煌。狄敬堂用一腔報國富民的赤誠,把一個大寫的“人”字潑墨在了盤古大地上。他走過的是一串串閃光的腳印,收獲的是一個個沉甸甸的榮譽。緣因對國家貢獻不斐,報效社會功勞之大,多次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并被評為優秀政協委員,工商聯優秀常委等光榮稱號,被中國民營企業家協會命名為優秀民營企業家。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6-6674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