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舊迎新日,萬家燈火時。2023年農歷春節期間,本報將在“新春走基層”專欄下開設“記者回鄉見聞”子欄目,跟隨記者的第一視角到全省各地趕大集、逛夜市、進影院、去書屋,講述新年新人新事,記錄熱鬧熱烈熱情。來吧,讓我們踏著“鄉味序曲”,感受“流動中國”。
□本報記者 李鵬
農歷臘月二十九,大寒節氣。清晨7時許,天剛蒙蒙亮,洛陽市伊濱區寇店鎮的集會就已開始熱鬧了。
這邊是熱騰騰的牛肉湯、剛出鍋的炒涼皮,那邊是白玉牡丹籽油、朱窯小米、石罷花生……人流絡繹不絕、叫賣聲此起彼伏,給集市帶來了濃濃的年味。
“過年,總要趕一趟大集!”69歲的李家村村民李舒勇一大早就出門了,他今天準備多買些帶魚,炸年貨。“過年要有魚,講究個‘年年有余’嘛!”他爽朗地笑著。
“趕大集,備年貨”是北方地區的新年民俗之一。在農村,趕集并不是每天都有,有的集市逢農歷五、十開集,有的則是逢農歷三、七開集。“趕”意味匆忙,“集”代表集合,而只有在臨近新年前趕的集叫“趕年集”,年集一般從臘月二十三持續到大年三十。
趕大集,別光看,快買點!春聯年畫兩元起,隨手一買就能把喜慶帶回家。記者看到,除了“福”字外,春聯、燈籠上寫得最多的四個字是“國泰民安”。“不管是大家還是小家,就跟這對聯橫批一個意思,大家都能歡歡喜喜過好年!”攤主幾句話道出了老百姓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
往前走去,簇擁的一堆人正在雜貨鋪前看電商直播。個體工商戶劉秀蕓告訴記者,這段集市人氣最旺的就數這幾天,“雖然從早上忙到現在,但我愛熱鬧心里也歡喜,現在干什么都有勁!”
到賬6元,到賬8元,到賬12元……商家們收款進賬的提示音響個不停。記者發現,現在農村趕集購物,很少看到人們翻錢包、找零錢的場景了,微信、支付寶掃碼付款成為最普遍的付款方式。網絡購物,也讓村民過年有了“新年味”,村里的老人們也體驗到了“手指購物”的便利。
9大類66項活動、以“春節之源·伊濱過年”為主題,伊濱區圍繞文化、民俗、冬景三大主題,掀起節日消費潮。“這是團聚的一年,農村經濟活力在濃濃的年味中加速釋放。對河南這個農業大省來說,農村的消費市場潛力巨大,這也折射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好勢頭。”省消費者協會投訴部主任丁中偉說。
“趕趟大集,過個好年!”午后時分,趕集的人們大包小包,滿載而歸。農歷春節即將到來,希望洋溢在每個人的笑臉上。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88-28538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