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秦檜的鞭笞,其實就藏在對眼前風物、影像文字的解讀中,人們多了解一分歷史,把秦檜釘在恥辱柱上的那顆釘子,便會再楔進去一分
1月27日,一則視頻顯示河南周口淮陽區太昊伏羲陵景區的游客排起長隊,在岳武忠祠打秦檜跪像,甚至有人用鞋抽打。據當地市民介紹,隨著電影《滿江紅》的熱映,今年春節期間到景區內“打秦檜”的人較往年驟增。但也有網友反映,每年打“秦檜”的游客都很多,與電影上映未見得有直接聯系。
“打秦檜”不是一個罕見的“社會活動”,在其他一些景區也出現過,甚至還衍生出一些風俗層面的深層解讀,比如周口當地人介紹,這是寓意祈福消災,自己身上哪里疼,就“打秦檜”身上哪里,疼就轉移到了“秦檜”身上。
其實,民眾或打或罵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對歷史的態度,且古已有之。
這種來自民間的樸素情感,不能說是全無意義的,這至少是一種參與歷史的方式。不妨設想,南宋的臨安百姓拿秦檜當然毫無辦法,但他們依然可以用這種詛咒的方式來“報復”。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這當然沒有什么用,但至少為歷史評判增添了一個維度,所謂“口碑”,便是如此。
但在近千年后的今天,人們是否還需要用脫鞋抽打的方式來表達對歷史的態度、發泄心中的憤怒,這就值得思考了。
就好像太昊伏羲陵景區對“打秦檜”也一直抱著猶疑不定的態度。據介紹,此前景區在秦檜跪像周圍設置了圍欄,禁止游客拍打,后來聽取了多方意見,又對游客開放了。但即便開放了,也強調“打秦檜”要講文明、講秩序,不提倡用鞋抽打等不文明行為。
為什么這種事會被拿出來討論,為什么發泄不能無止境,為什么那些拿鞋狠狠抽打的視頻讓很多人感到不適,為什么作為非人格化機構的景區也不提倡這種行為?或許癥結就在于兩個字——文明。
秦檜之后,歷史已經發展了近千年,人們已經知道了何謂文明,已經知道了體面、節制這些文明的具象表達。這不是人們不恨“秦檜”這樣的惡人,不是喪失了表達歷史態度的意愿,更不是放棄了嫉惡揚善的基本價值,而是人們知道了如何以文明的方式,施以歷史的審判。
就好像對秦檜來說,對他最釜底抽薪的打擊,其實是從歷史研究層面扒梳他的所作所為,分析他的手腕與心境,剖析他的真實面貌。只有這樣,他所有的掩飾、詭辯才會被戳穿,丑態與惡毒才會暴露于天下,也只有這樣,他才會真正遺臭萬年,令后世“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對普通人來說,游覽、觀影或是讀書,都不失為一種歷史參與。人們對秦檜的鞭笞,其實就藏在對眼前風物、影像文字的解讀中,人們多了解一分歷史,把秦檜釘在恥辱柱上的那顆釘子,便會再楔進去一分。
而至于脫鞋拍打,人們既然已經知道這是“不文明行為”,那也沒必要繼續了。何謂文明,至少從小處來說就是減少不必要的暴力展示,沒必要在公共場合喪失體面。仔細想想,岳飛也好,其他仁人志士也罷,本質上他們捍衛的都是文明。我們好不容易走到了今天,邁入現代社會,那些文明的價值理念與行為模式,應當始終堅持住。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88-28579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