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早的“中國”是什么樣子?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重要起源地,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融媒專欄《“源”來如此》帶您沉浸式解讀中華文明的起源。讓我們一起跟隨“探源人”的講述,從河南出發,感受華夏文化的獨特魅力!
大河網訊 在日常用語里,“中”代表一種承諾、帶著肯定和自信,千百年來,深深刻入河南人的文化基因。
如果從空間方位的角度來看,“中”,也意味著東西南北的匯聚,比如中部、中原,還有本期視頻的主角——“天地之中”。
作為一種宇宙觀,“天地之中”概念的形成,與古人對天地形態及其關系的認識有關。
先秦以前,中國人形成了自己對天地的獨特感知,也就是所謂的“天圓地方”。時人根據活動能力和行為半徑等生命體驗,斷定其范圍大小有限,因此大地存在中心,即“地中”。
古人對“地中”的探索和追求,一刻也沒有停歇?!妒酚洝分刑岬?,“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公元前1037年,周公旦來到嵩山腳下,采用“測日影”的方法來尋找“地中”的具體位置。
周公測景臺,由唐代太史監南宮說,在周公測日影、定“地中”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天文觀測儀器。歷史上許多天文學家、歷法家都曾在這里進行過天文觀測活動,中國古代重要歷法,如大衍歷、授時歷等的制訂都與此處有關。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在周公測景臺的北邊,修建了高大宏偉的觀星臺,經過多年觀測與推算,頒布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
有研究指出,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是“天地之中”宇宙觀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說服力的證據。而“天地之中”哲學思想,長期以來深刻影響著華夏民族的各項活動,并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文化根脈。
如今,古老而又年輕的河南,立于“天地之中”,站在了發展的新起點上。
2022年6月20日,隨著濟鄭高鐵濮陽至鄭州段建成通車,河南“米”字形高鐵網勾畫成形。“米”字形高鐵的鋪就,不僅帶來時空與觀念的巨變,更意味著交通樞紐優勢的再造、經濟版圖的重塑。
今天的河南,正努力在中部地區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譜寫新時代中原大地更加絢麗的篇章。
策劃:魏 劍 李 錚
統籌:李敬欣 張培君
執行:婁 恒 許會增 范 昭
文案:李東寶
影像/制作:馬紹坤
海報:胡瀚澤
特別鳴謝:中國天文博物院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88-29634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