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夏天過去了,車胤不能再抓螢火蟲,他要怎么讀書呢?”
在《囊螢夜讀》的語文課上,學生的提問讓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海淀校區小學部教師王麗娜陷入了思考。她深刻感受到學生們對這篇小古文還存在很多疑惑,課后立刻進行了梳理,但仔細分析后發現,學生的問題絕不是語文的課本知識可以解決的,還涉及科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了給孩子一個準確的答復,她聯系了兩科教師,嘗試討論是否可以采用“跨學科”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幾位教師經過四輪線上集體研討、磨課、專家點評,歷時將近一個月,一堂令人心動的課堂——《叩問小古文》終于誕生了。在這堂課上,學生成為實踐求知的主人公,師生共同從科學、文化、歷史三個角度出發,溯源經典,以科學精神探究問題。
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教學與課堂創新提出了新要求。那么,新背景下,如何創造令人心動的課堂?
以課例為載體建立跨??绲貐^教研新樣態
“如果這個問題不具有‘地理性’,那么先呈現318國道的地圖,然后問學生能看到什么地理景觀,不知道可不可以?”
針對“如何在新課標背景下將學科知識與情景相結合”這一問題,來自廣東的地理學科集備團隊通過線上集備平臺開展了94次反復研討。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提出“創新教研工作方式”“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近年來,隨著教育向數字化轉型發展,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主動擁抱趨勢,創新教研模式。然而,在過去的教研教學當中,教師磨課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教學資源流通不暢,缺乏專家引領,導致對教學的理解及設計不夠精準深入,教師更加迫切地需要“人人、時時、處處”共享的教研模式,達到輕負高質。
北京師范大學廣州實驗學校教師劉琦對此深有感觸。最近,她在希沃集備平臺上完整地經歷了一次新的集體備課,與其他三位教師一同輸出了一份英語教案。“雖然以前也參加過類似的教研,但可能只是學了一些理論上的東西,自己也很難用于實際教學。在線上集備的過程當中,我掌握了‘一備二磨三評’的教研新思路,通過教研員的打磨和專家互動反饋,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課標的要求。”劉琦說道。
教研是教師發展的引擎,新的數字化教研模式能夠更有效地提升教師的自主性,幫助他們反思教學過程,精進教學教研。重慶市小學英語教研員王若語是國內跨學科教學的先行者之一,她說:“比起平時傳統的專家講座式交流,集備更加注重教師的參與性、互動性,能夠持續地共享、協商、改進,消除信息鴻溝以及遠程不便。”
如今,這種大教研的新樣態正在北京、上海、重慶、河北、河南、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區的學校逐步形成。借助數字技術,來自不同地區和學校的教師們在集體研備中實現同儕互助,在授課階段為學生創設更加真實的學習情境,在教學反思階段積累豐富案例,并獲得有“跡”可循的反饋。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林秀艷認為,“一體化聯研”是在數字技術支持下以課例為載體的跨??绲貐^教研新樣態,有助于打破時空壁壘,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和教師集群成長。
以跨學科教學設計強化課程的協同育人
“身為一名邯鄲人,如何為邯鄲悠久的文化代言?”“學會了代言,對我有什么意義?”
在一節以“我為邯鄲文化代言”為主題的跨學科課堂上,來自河北的跨學科團隊教師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開教學設計,以家鄉文化的傳承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新課標提出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這意味著,每一門學科的教師都要站在整體育人的角度思考本學科的育人價值、教學方式。
那么,如何在學科融合中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11月17日,在2023年“教育數字化轉型下的大教研新樣態成果案例觀摩活動暨跨學科教學實踐研討會”上,由上海市崇明區跨學科工作室教師集備研討的《崇明清水蟹“爬”上了云貴高原》跨學科教學案例,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這是一門綜合了地理、生物學科的實踐研究課,靈感來源于一則崇明清水蟹在云南養殖成功的新聞。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團隊教師決定從“自家特產”崇明清水蟹出發,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資源利用、鄉村振興等多個維度進行課題設計。這節課由三烈中學教師在線上集備平臺完成、湖北的教育專家在線指導完善后,學生們進行實地調查、清水蟹解剖等實踐活動,了解了崇明清水蟹的生長習性和養殖環境;進行了小組合作、信息搜集整理,形成了團隊調查報告,深入挖掘崇明成為“蟹苗之鄉”的原因,感悟崇明援滇的“山海情”故事;該課程還從發展和提高學生學科素養的角度進行了學習評價設計。
“本次活動旨在讓學生體驗‘像科學家一樣開展研究,”上海市崇明區三烈中學的教師邵晨在分享交流時提出,“讓學生學會利用學科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如何實現跨學科教育資源的數字化整合,如何打造師生間的數字化協同,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廣州視睿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希沃)副總裁張凌在本次觀摩活動中提出。
在如何通過跨學科教學設計強化課程的協同育人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徐淀芳提出:“新課標背景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以學科為基礎,倡導基于真實情境的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這也是實施跨學科學習的基本特征。”他認為,跨學科團隊應當在教研階段就密切關注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在教學設計上將學科與學科之間有機聯結,強化學科與生活、社會和自然的聯系。
在數字化的助力下,跨學科的合作配合,誕生了如此令人心動的課堂??鐚W科教學不僅能夠打破學科界限,還能夠發揮協同效應,將學習生活化,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播下“育人”的種子。
“雙向奔赴”創造怦然心動的教育體驗
數字化轉型之下,技術與“好課”的關系是什么?
“一節優質好課,學生一定是整個課堂的主角,如果我們教師利用技術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支架和工具,真正滿足了學生的需求,課堂也許真的會發生顛覆性的改變。”王麗娜認為,技術的迭代像“滾雪球”般助推著教師不斷反思、學習成長,為教學賦能。
在準備《叩問小古文》教案的時候,王麗娜多次體會到了數字化教研工具帶來的便利:“數據分析功能讓教師們能夠及時看到備課中的高頻詞,從而進行教學反思和改善;AI課件生成功能能夠實現‘一鍵備課’,逐步實現我們教師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全場景減負增質;借助線上平臺和專家進行線上交流,實時批注,還能回聽,甚至還有文字記錄,提高了教研效率。”
2022年11月,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標準,明確數字時代教師素養框架,為提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優化教學水平、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指明了方向。
“數字化平臺能夠幫助教師建構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教研,捕捉到教研活動的細節,關注到教師教研的需求和自身發展的規律,有助于解決具體問題,精益求精,推動教師成長。”王若語如此說道。她充分研磨日常教研教學當中沉淀下來的數據,打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教研項目,對新時代英語素質教育發展要求建立了深刻認識。
科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好課”上,科技與教學的關系是相互增強、相互塑造、相互進化的,二者可以共同創造更多怦然心動的教育體驗。
“教育數字化正推動技術賦能教育全學段、全場景、全過程融合,它顯著提速了‘技術’與‘教育’的雙向奔赴,特別是課程、課堂、評價、教師發展等核心教育要素的創新發展。教研教學數字化創新,推進教學范式變革,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玉順說。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88-30615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