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曹妃甸投產的首套鋼鐵尾氣生物發酵工業裝置,年產蛋白5000噸。資料圖片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10月30日發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從一氧化碳到蛋白質的合成,已經形成萬噸級的工業生產能力,獲得首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新產品證書。該證書由農業農村部于2021年8月頒發,新飼證字(2021)01號。
中國農科院飼料所所長戴小楓研究員表示,在人工條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規模生物合成蛋白質,長期以來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影響人類文明發展和對生命現象認知的革命性的前沿科學與技術。戴小楓說,蛋白質在自然界的天然合成一般要在植物或者植物體內具有固氮功能的特定微生物體內,在自然光合作用下形成碳水化合物的糖類,再經過多個環節復雜的生物轉換。對此,北京首鋼朗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6年多的研究攻關,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關鍵技術,大幅度提高反應速度、原料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效率,實現了工業化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質收率最高85%的紀錄,并與中國農科院飼料所合作開展乙醇梭菌蛋白效價評定,共同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項目框架內推廣該產品在飼料行業中的應用。
專家表示,我國作為世界飼料生產和消費大國,以自主創新研發新型非糧蛋白質,降低和逐步替代對大豆蛋白的依賴,戰略意義重大。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252-26798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詹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