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泉、張照星
從北國雪原到湘江之畔,由“哈軍工”發展而來的國防科技大學,歷經70年崢嶸歲月,培養輸送各類人才20余萬名,從尖端科技攻克到重大武器裝備研發,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王飛雪(左三)與科研人員研討交流(2023年6月8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大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加快國防科技自主創新步伐”,習近平主席致國防科技大學建校70周年賀信中的殷殷期許,激勵著國防科大人勇擔時代重任,銳意開拓進取,吹響了向著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和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沖鋒的號角。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湘江之濱,與岳麓書院隔江相望的國防科大,汲取深厚授業傳統,創新打造一流師資隊伍。
引進科技領軍人才,選留博士畢業生,選調部隊優秀軍官,教研崗位招考文職人員全部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海外知名高校……細細梳理手中一份份政策,國防科大政治工作部人力資源處處長李松濤感慨,為更好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國防科大延攬一流師資隊伍的步伐越來越快。
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教員邢中陽(中)為學員講解光路原理(2023年4月2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曾在北京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的空天科學學院青年教員王珊珊,開辟了國防科大功能納米材料這一新的研究方向。今年2月,年僅33歲的王珊珊成為國防科大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打破論資排輩,對優秀人才做到大膽使用、信任支持,才能讓他們在關鍵崗位和重大項目攻關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李松濤坦言。
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科研人員開展科研攻關(2023年4月1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系統工程學院教員張勝曾兩次獲得國際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三次榮立二等功,代表國防科大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接受聯合培養,目前已成為指揮控制領域的青年專家。
從“銀河”“天河”團隊,到新興的無人作戰系統團隊、空間電子信息技術教師團隊,再到設立7個青年創新人才孵化中心,國防科大積極探索超常舉措加快完善人才引育用留。
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科研人員在天河機房檢查設備運行情況(2023年4月1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筑巢引得鳳來棲。2022年,國防科大引進和培養的13名優秀青年人才直接評定高職,一批30歲的副教授、副研究員等為代表的優秀群體擔當重任,全校教研人員當年在《自然》《科學》雜志子刊等國際刊物發表高水平論文26篇,獲軍事科學技術一等獎10項。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
“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國防科技自主創新是重中之重。”國防科大教育訓練部副部長曾光說。
國防科技大學錢學森創新拓展班學員對無人車系統進行調試(2023年4月2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走進國防科大某科學家團隊實驗室,剛剛從東部戰區某部演訓一線反饋的一系列新鮮出爐的數據正在應用到某研究成果中。
東部戰區某部列裝某新型火箭炮后,這個團隊與他們聯合攻關,開發出一套核心算法軟件,將偵察目標的坐標精確度提升數倍。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學員在微波暗室開展科研攻關(2023年6月6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信息支撐戰場決策,更加精準的目標坐標直接關系戰斗的成敗。”在多次實戰化演練檢驗后,這套算法軟件讓參加演練的該部營長葛楊信心倍增。
某裝備與雷達部隊聯合開展探測試驗,新型合成化智能裝備助力邊防,優化推演平臺高質量支撐部隊實戰化演訓……僅2022年,國防科大百余支科學家團隊開展了上千次各類服務備戰打仗活動,從前瞻化問題研究到高端化戰爭設計,一系列自主創新技術助推部隊戰斗力生成。
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員王戟(右二)與學員交流學習心得 (2023年6月7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科技賦能服務備戰,是加速科技向戰斗力轉化的有效途徑。”曾光說,將科研從實驗室搬到演訓場,不僅豐富了戰教耦合的育人內涵,還加快了國防科技自主創新的步伐。
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學員進行無人機飛行試驗(2023年4月3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初秋的長沙橘子洲頭,剛剛從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考入國防科大的余建賢、汪一凡、葉大山、儲翔4名學員瞻仰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前不久,他們和其他16名考取軍校的中學同學給習主席寫信,表達獻身國防、矢志強軍的信念和決心。習主席回信勉勵他們,努力成長為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貢獻力量。
得青年者,得未來。無論是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還是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都必須在源頭上吸引優質生源。
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科研人員赴空軍某旅開展調研(2023年4月4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2022年,國防科大在全國原有175所生源基地中學的基礎上,遴選新增35所中學,并對這210所中學全部授牌;2023年,又邀請了100余所中學校長,圍繞“深化青年學生國防教育,共同培育一流軍事人才”深入研討交流。“今年,以余建賢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高質量生源,為國防科大注入了新鮮血液。”國防科大教育訓練部招生處處長高超十分欣喜。
系統工程學院宣傳欄前,博士生李凱文領銜完成的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影響力連續兩年“霸榜”前十位的新聞引人注目。
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學員進行模型火箭飛行試驗(2023年4月2日攝)。新華社發(張龍 攝)
作為學校“人才+創新項目”模式招收的研究生,李凱文在國際上首創基于深度強化學習的多目標優化方法產生了廣泛影響,年僅28歲的他受歐洲科學院一位院士邀請,和眾多業內專家開展專題交流,國內外一些科研院校和機構也紛紛表達咨詢與合作意向。
每年舉辦各類任職教育班次200多期,培訓萬余人……數據背后,是國防科大為戰育人的使命擔當,從核心課程教學團隊首席教授制度,到立項課程必須深挖軍事應用案例,再到教育訓練領域數字化轉型,每一項措施都著眼培養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苗子。
七十年,正青春。國防科大向著科技強軍、人才強軍的戰略目標穩步邁進。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252-29928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