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 馬若虎
現實生活中,想必不少消費者都遭遇過“缺斤少兩”現象:比如買幾個蘋果,回家一稱發現重量變少了,有時候甚至能少好幾斤。
在這種欺騙消費者的違法行為中,作案工具被稱為“鬼秤”——一種被無良商家做過手腳、稱重顯示大于商品實際重量且可以隨意調節的電子秤。近期,新華社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鬼秤”頻現市場,還形成了一條改裝、銷售的地下產業鏈。
一塊500克的砝碼,在“鬼秤”上稱出500克、575克、650克三個重量。新華社記者柴婷攝
據報道,“鬼秤”往往是改裝者用正規秤改裝后再銷售。被動了手腳的秤,使用特定密碼便可開啟作弊模式,按幾個鍵就能一秒鐘恢復到標準秤模式。
“鬼秤”本不是什么新鮮事。這幾年,時常有媒體調查、網友反映,相關部門也積極開展執法行動,但“鬼秤”仍然不時出現。從源頭上遏制此類違法亂象,需要相關部門持續加大監管打擊力度,徹查非法改裝生意。同時作為消費者,也要多一點警惕,多一點“錙銖必較”。
面對缺斤少兩、金額不大的情況,有的消費者常常抱著自認倒霉、不了了之的態度。有的消費者即使去找商家理論,對方也往往以“誤差在所難免”等理由搪塞過去,想維權,又覺得劃不來,“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消費者對“鬼秤”不斤斤計較,對于個人來說,也許損失不大,但對于整個消費群體和市場環境而言,帶來的卻是惡性循環。在利益驅使下,一些不法分子見錢眼開,鋌而走險賺取黑心錢,損害消費者權益,破壞市場信譽和秩序。
違法行為、不正之風不能被慣著。讓“鬼秤”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方能讓消費市場的公平正義惠及每一個人。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253-32001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