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消費>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假一賠十”承諾多 消費維權有講究

時間:2025-07-02 08:28:13|來源:中國消費者報|點擊量:433

本報記者 聶國春

“專柜正品,假一賠十”“虛1賠10,正品老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商家和網購平臺以“假一賠十”的宣傳口號推廣商品,以打消消費者的品質顧慮。有了“假一賠十”承諾,是否就可以購物無憂?如果買到了假貨,能否獲得10倍賠償?維權過程中又該注意什么?《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電商“假一賠十”承諾多

7月1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進入某短視頻直播平臺的“××正品直播間”,主播立即打招呼,稱直播間的鞋子全是“專柜發貨,假一賠十”。在另一家服裝店直播間內,主播宣稱:“桑蠶絲100%,假一賠十。”一家銷售菜板的直播間里,主播正賣力地展示產品,直播頁面醒目地標注著“正宗銀杏木,假一罰十”的承諾。

與直播平臺相比,電商平臺為了吸引用戶,商品頁面上的“假一賠十”字樣更為醒目。某充電寶商家在商品圖片頁大幅標注“虛1賠10”,某面霜經營者在商品詳情頁突出承諾“本店所有產品均為正品,假一賠十”。

不僅商家如此,一些電商平臺也以此吸引消費者。今年4月,某電商平臺上線了新消費業務,宣稱該業務實現100%嚴選、100%溯源,除生鮮外的商品均支持“假一賠十”,若消費者收到假冒名牌商品,可獲得10倍國貨嚴選紅包賠償。

7月1日,熱衷網購的消費者張女士對記者表示,如果是同一種商品,她肯定會選擇承諾“假一賠十”的商家下單,這樣才放心。

“假一賠十”承諾須兌現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商家的承諾暗藏套路。例如,某手套銷售店鋪宣稱“假一賠十”,但銷售頁面備注的是“賠十雙手套”。還有商家將“假一賠十”限定為賠償10倍金額的現金券。

記者查閱各地法院的裁判文書發現,“假一賠十”貨不對板的情況并不少見,由此引發了不少糾紛。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存在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500元的,為500元。那么,商家這些明顯高出法律規定的承諾能否兌現?

7月1日,從事多年司法考試培訓的楊先生告訴記者,該法條之后還明確提及,“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根據現有法律,支持10倍賠償的有《食品安全法》和《民法典》。若消費者購買的是食品,可直接依據《食品安全法》主張10倍賠償。若為非食品類商品,根據《民法典》規定,只要內容合法且雙方認可,承諾即有效。

楊先生表示,商家通過廣告、宣傳等形式作出的“假一賠十”聲明,是其自愿為消費者設定的義務,這種單方允諾具體、明確,屬于對不特定消費者的要約,消費者購買商品即視為承諾,此時商家作出的“假一賠十”聲明自動成為雙方買賣合同的一部分,商家必須履約。根據司法解釋,平臺內經營者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其向消費者承諾的賠償標準高于相關法定賠償標準,消費者主張平臺內經營者按照承諾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支持。

記者注意到,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5起網絡消費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涉及商家作出超出法律標準的3倍賠償的承諾,商家被判承擔“退一賠十”責任。

在該起小葉紫檀手串“假一賠十”案件中,商家辯稱承諾是主播的個人行為。對此,該案主審法官表示,雖然進行直播的并非商家本人,但是這些主播一般是與商家存在雇傭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主播在直播過程中對消費者的承諾、對商品品質的介紹,構成買方與賣方買賣合同的一部分。

記者調查發現,有商家在訴訟中聲稱“假一賠十”的承諾是電商平臺所為,不是商家的真實意思表示。對此,楊先生認為,這種抗辯理由不成立。平臺僅提供交易服務,并非合同當事人,商家作為經營者應直接履行承諾。他表示,商家要想否認售假責任,須承擔舉證義務,提供進貨憑證、授權文件、質檢報告等,證明其已盡審查義務,否則就會被推定為存在欺詐,承擔10倍賠償責任。

“知假買假”索賠有限制

食品懲罰性賠償條款為保障食品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近年來,有人刻意購買明知有問題的食品,再通過索要10倍賠償謀取經濟利益的知假買假現象日益增多。

202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審理食品藥品懲罰性賠償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及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典型案例,對惡意高額索賠、連續購買索賠和反復索賠行為予以規制。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二級高級法官謝勇介紹說,普通消費者因個人或者家庭生活消費需要購買食品藥品,數量通常不多,原則上應當以實際支付價款作為計算懲罰性賠償金的基數,以充分保護普通消費者的維權行為。如果是知假買假,購買者連續購買同一經營者的同一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后,起訴要求對每次購買食品數量單獨計算懲罰性賠償金的,按多次購買相同食品的總數,在合理生活消費需要范圍內支持“知假買假”者懲罰性賠償請求。

在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典型案例中,某職業打假人以每盒800元的價格購買了某咖啡產品,總計消費1.2萬元,索賠12萬元,法院基于合理生活消費需要認定了1盒為索賠基數,判令商家退還1.2萬元,并10倍賠償打假人8000元。

保留證據很關鍵

根據法律規定,主張“假一賠十”時,消費者須承擔舉證責任。那么,在維權過程中,消費者應如何留存證據進行索賠?

據上述小葉紫檀手串案件主審法官介紹,在審理直播帶貨類交易糾紛時,直播回放視頻是關鍵證據。因此,消費者若打算下單某商品,可先通過彈幕評論多向主播提問,待獲得明確回復、充分了解商品信息后再購買,同時保存好直播錄屏。

楊先生表示,直播間全程錄屏非常重要,要對錄屏文件進行時間戳固化,確保證據生成時間和完整性可被法院采信。同時,要保存好輔助證據,比如購買憑證、商品詳情頁截圖、客服溝通記錄等。在產品真假鑒定方面,普通商品可向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咨詢推薦機構,奢侈品、高價品可優先選擇司法認可機構,也可向品牌方申請,憑鑒定報告向商家主張權益。若商家拒絕賠償,可向平臺投訴或向12315舉報,也可直接向法院起訴。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253-358572-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 責任編輯 / 詹云清

  •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 終審 / 平筠
  • 上一篇:機票、酒店等預訂量同比均大幅增長 暑期出游 親子家庭占六成
  • 下一篇:防范私域直播間老年人藥品保健品消費風險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色综合天天综合婷婷伊人|这里只有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