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梅茜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我國民主政治的重大制度創新,強調“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即民主不僅發生在選舉那一刻,更貫穿于政策制定、執行、監督的全過程。網絡參與正是這種延展性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
當前的網絡空間與十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平臺上,用戶所接觸的信息早已不再是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是平臺基于營利目標進行個性化推送的產物。平臺通過算法鎖定用戶興趣,推送高點擊率內容以實現流量變現。用戶雖看似在參與,實則往往陷于被動接受與情緒消費。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流量驅動的內容推薦機制,極易造成信息繭房和回音壁效應:用戶不斷被推送與自己立場、情緒一致的內容;久而久之,不同群體之間缺乏必要的信息交叉與認知理解,陷入信息孤島的狀態。
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的“有序政治參與”,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制度鑰匙。“有序”不是對表達自由的限制,而是對參與質量的提升,是制度組織下的理性表達、建設性互動與可反饋機制的總和。
推進有序政治參與,首先要搭建制度化的參與通道。在網絡空間中,有序政治參與的前提是平臺結構、信息機制與資源配置要具備可治理性、可監督性與公共性。在這種背景下,有序政治參與要關注網民,更要關注平臺;要關注表達內容,也要關注數據結構。平臺上的數據、算法與內容分發機制,應被視為治理對象。國家要主動介入關鍵平臺的治理結構,對算法推薦、熱搜機制、輿情擴散路徑進行公共調節,建立一種可協調、可引導、可反饋的網絡議政環境。通過設置議題議程、公開征集意見、組織回應答復,不僅提升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互動效率,也提高了網絡參與的制度含量,使得“發聲”變為“回響”。
同時,要推動平臺機制的公共化改造。平臺在商業利益驅動下,傾向于推動能引發對立和沖突的言論上熱搜。因此,國家應加強對平臺的公共治理責任,推動關鍵環節制度建設。例如,對算法推薦邏輯進行適當限制,建立重大輿情事件的首輪澄清制度,鼓勵建設兼具平臺功能與公共屬性的數字基礎設施等。
此外,還要加強網絡空間的組織協調能力建設。有序參與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平臺機制易放大社會情緒,另一方面也在于不同意見之間缺乏中介機制與協調橋梁。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需要“聽得見”,更要“聽得懂”“聽得進去”。這需要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基層網格員、社區管理員等多元力量的作用,搭建起不同意見之間的聯系平臺,發揮潤滑劑與“轉譯者”的功能,推動民意向制度化表達轉化。同時,政府部門也應在社交平臺上主動作為,及時答疑釋惑、引導討論、穩定情緒,構建一個既包容多元又秩序可控的輿論環境。
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我們,不僅關注“誰在參與”,更要關注“如何參與”“通過什么機制參與”以及“參與之后如何反饋”。只有真正讓網絡空間成為可協調、可引導、可反饋的理性議政環境,才能讓數字時代的人民民主煥發出更加持久、更加真實的生命力。(作者為復旦大學政治學系講師)
本文刊于2025年7月11日解放日報12版專版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263-35926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