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嘍”“澆給”“玉米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方言詞語涌入影視劇、綜藝節目等文藝作品,并借助網絡廣泛傳播。人們將那些流行起來并衍生出獨特含義的方言詞語稱為“方言梗”。
有人認為,“梗”其實是網友對近音字“哏”的誤用。在互聯網語境下,“梗”含有笑料、笑點的意思,也逐漸衍生出橋段、伏筆等含義。各地方言因其獨特的發聲、音調,以及語義上的豐富、諧趣,十分容易“?;?rdquo;。通過諧音、假借、異體等形式的詞語改編所形成的“方言梗”在年輕人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圈層影響力,集幽默、獨特的文化含義以及文化同頻、情感共鳴等社交屬性于一體,凸顯了年青一代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
正如??滤?,“話語的生產總是根據一定的程序,受到暗中系統的控制、選擇、組織和再分配”。在傳統社會,話語生產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升,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出現,每個人都掌握了話語生產的工具,擁有了自我表達的渠道和平臺,話語生產隨之活躍起來。富有創造精神的年輕人,基于情緒表達和娛樂的需要,利用手中的傳播工具開始了大規模的造“梗”游戲。他們通過造“梗”,解構文本原來的含義,并賦予其全新意義,建構起一種幽默甚至荒誕的風格,以增加網絡社交的“笑果”。
我國大概有100多種方言,每種方言都有獨特的發音、詞匯和語法特點。方言的這種差異性,對非方言使用者來說,新奇而又特別,正好為追求幽默化、個性化表達的年輕人提供了造“梗”的豐富素材。比如,網友根據廣東話“好犀利”(好厲害)的諧音創造出“猴賽雷”,用“耗子尾汁”表示“好自為之”(“耗子尾汁”為河南話“好自為之”的諧音)。
“方言梗”在網絡社交中帶來的幽默效果,不僅來自方言詞語本身的新奇,更來自“方言梗”背后的社會熱點事件所承載的特殊隱喻。比如,“猴賽雷”最初源于一個晚會的吉祥物的形象所引發的討論。那個晚會的吉祥物是一只猴子,猴子的兩個腮幫子呈現出鼓鼓的樣子。一些網友對此形象并不認可,大呼“被雷到了”,于是用廣東話“猴賽(腮)雷”(好厲害)給出一語雙關的評價。很顯然,這里的“猴賽雷”表面上雖有稱贊“厲害”的意思,但實際要表達的卻是一種并不認同的調侃。后來,網友在對各種娛樂新聞、八卦報道、熱門話題等的討論中,常常用“猴賽雷”表達驚訝、失望或者否認的情緒。這個表達方式形象有趣,語意也顯得比較強烈,能夠更好地表達情感,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此外,“方言梗”來自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給人以親切又樸素的感覺。親切感讓人想要關注,樸素感則讓人在模仿和傳播中感受到一種詼諧的樂趣。最重要的是,“方言梗”自帶地域文化、身份認同屬性,能夠喚起人們的代入感。這種身份認同不僅增加了網絡交流的樂趣,也激發了屬于同一方言區的人們的集體共鳴和二次創作的熱情,從而推動了“方言梗”的傳播。
作為一種兼具趣味性、形象性的言辭形式,“方言梗”跟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歇后語、俏皮話等有著某種程度的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等存在語義的轉移,“外甥打燈籠——照舊(舅)”等對于諧音的加入,亦體現了解謎的特點。這種隱喻性、靈活性的言語表達,日漸成為當下虛擬空間中網民廣泛參與的字詞游戲。
“方言梗”不僅僅是一種字詞游戲,帶來的也不僅僅是娛樂,它還是一種社會情緒的表達方式。“方言梗”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就能“造”出來的,而是集眾人之力才得以形成。由于“方言梗”自帶幽默色彩,在網絡空間匿名的狀態下,很多人都樂于通過“玩梗”讓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高度緊繃的神經得到緩解。當出現涉及公共利益的熱點事件時,人們還會通過造“方言梗”、用“方言梗”的方式,主動地發表評論、表達看法、提出意見。這些“方言梗”在風格上略顯隨意,在句法結構上也不那么規整,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了解社情民意的一個窗口。
飛速發展的數字技術為大眾構建了一個開放且多樣的信息化社會,時代的變遷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思維和生活方式。以“方言梗”為代表的網絡梗文化,開始走出青少年群體的小圈子,被社會上更多群體接納,并逐漸進入人們線下日常生活,這對放松公眾情緒、實現個體身份認同、構建集體記憶都有積極作用。當然,我們也要警惕在“造梗”“玩梗”之路上滑向過度娛樂化、低俗化、庸俗化,謹防土、爛、俗的“方言梗”流行,盡可能地維護漢語言文字的純潔以及漢語言文字使用的規范有序。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31907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