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老鄉,恁是駐馬店哪個公社哩?

時間:2025-07-12 10:50:25|來源:駐馬店廣視網|點擊量:449

 全媒體記者 趙新春

人民公社作為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探索。從1958年7月,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正式建立,到1983年12月底,實行政社分開,改公社為鄉,建立鄉政府,人民公社在我國先后存在25年多。所以當時不少人見面問候的就像今天問候你是哪鄉哩一樣,會問“老鄉,你是哪個公社哩?”作為第一個人民公社誕生地的駐馬店老鄉,你知道駐馬店都有哪些人民公社嗎?

驛城區

驛城區的前身是縣級駐馬店市。1912年,駐馬店被劃為確山縣轄特別區,兼管6個保,后因住戶超過5000人,被劃為確山縣轄駐馬店市??箲饎倮?,改為確山縣轄鎮。1949年3月30日,駐馬店市區解放,成立駐馬店市,隸屬確山地委,地委設在市內。6月,地委遷信陽,遂隸屬信陽地委。1953年2月28日,駐馬店市再改為確山縣轄鎮。1954年4月9日,改為省轄鎮。同年11月,改為省轄市,由信陽專署托管。至此駐馬店已經兩次設市。1958年4月5日駐馬店劃歸確山縣管轄,降為縣轄鎮。7月31日,駐馬店鎮、老街、順河合并入確山縣紅色人民公社。11月,改為確山紅色人民公社第七管理區。1959年3月,成立駐馬店人民公社。10月,高莊公社分出,駐馬店恢復稱鎮。1962年12月22日,改為專轄鎮,隸屬信陽專署。直到1965年7月,信陽、駐馬店分區,駐馬店專區建署駐馬店鎮,駐馬店鎮隸屬駐馬店專員公署。1980年9月26日,駐馬店恢復稱市,隸屬駐馬店行署。2000年駐馬店撤地設市,改為驛城區。由于地位特殊,驛城區歷史上實際存在的公社有駐馬店人民公社(1959年3月設立,10月復復為鎮。1961年1月鎮與高莊人民公社合并,3月再度分開為鎮)、高莊人民公社(1959年9月由駐馬店公社分出,1961年1月合并駐馬店鎮,3月分立。1963年3月,合并順河,后又分設)、五一人民公社(1963年7月設立,1982年4月更名為老街人民公社)。1975年4月,駐馬店增設的韓莊、劉閣兩個人民公社。1980年,劉閣、韓莊兩公社與順河公社劃歸確山縣。1982年4月1日韓莊公社更名為香山公社(《確山縣志》稱“1981年11月地名普查時,韓莊公社改為香山公社”),駐馬店市區前后有6個人民公社。

遂平縣

遂平縣在1949年3月設有七個區,62鄉。1951年改7區為8區1鎮,143鄉。1955年11月,撤區并鄉,全縣有中心鄉17個,一般鄉39個,城關鎮如故。1957年3月,改56鄉和城關鎮為26鄉、鎮。同年12月將26鄉、鎮合并劃為17鄉。1958年4月,又將17鄉合并劃為10鄉,每鄉為一集體農莊。同年8月,遂平縣衛星人民公社建立,10個農莊均改稱基層社,后改10基層社為10管理區。1959年改10管理區為10公社。即車站、玉山、嵖岈山、沈寨、關王廟、常莊、石寨鋪、諸市、和興、文城。1962年將原10公社劃為15公社1鎮,新增張店、槐樹、陽豐、張臺、褚堂5公社和城關鎮。1968年復將槐樹公社并入嵖岈山公社。1977年1月25日增花莊公社,26日增設吳崗、沈溝兩公社。1980年6月26日再析嵖岈山公社為嵖岈山、槐樹兩公社,撤銷吳崗、沈溝兩個公社。至此全縣有16公社1鎮。

西平縣

1950年10月9日,西平縣有洪河、盆堯、二郎、專探、權寨、合水、出山七區。1951年9月,增設第八區,區政府設呂店。1954年2月,原郾城縣所轄84個村鎮劃歸西平,為第九區,區政府設五溝營。至此,全縣為9區1鎮164鄉。1956年4月,全縣有25個中心鄉,156個小鄉。1957年3月,撤銷中心鄉,將全縣81個鄉,合并為33個鄉、鎮。1958年4月,合并33個鄉、鎮為25個鄉、鎮。7月,合并為15個鄉、鎮。7月22至28日,建立15個人民公社。1958年10月,又將高橋、劉店、五溝營3個公社合并為老王坡公社,全縣為13個公社。1962年3月29日,撤銷老王坡公社,建立李莊楊公社、人和公社、五溝營公社。原出山公社劃分為出山、酒店、蘆廟3個公社。10月,城關公社劃分為城關鎮和城關公社。至此,全縣有18個社、鎮,一個辦事處。1963—1966年,城關公社與李莊楊公社合并,建立城郊公社。酒店公社并入出山公社。楊莊水庫遷移安置辦事處改為楊莊公社。1977年6月,增設狄莊公社,8月改為酒店公社。至此,全縣有城郊、重渠、盆堯、五溝營、人和、宋集、權寨、譚店、師靈、呂店、出山、酒店、蘆廟、楊莊、專探、二郎、焦莊17個公社和城關鎮。

上蔡縣

民國時的上蔡縣有城關、黃埠、召店、大劉寨、蔡溝、東岸、東洪橋、華陂、百尺9區:233個鄉鎮。1942年取消區署,合并全縣為17鄉鎮:百尺鎮、華陂鎮、西洪鄉、東洪鄉、武津鄉、東岸鄉、楊丘鄉、平新鄉、蔡溝鎮、和合鄉、洙湖鎮、蔡杜鄉、召店鄉、黃埠鄉、朱陳鄉、和平鎮、湖崗鄉。1949年3月17日,中共上蔡縣委、縣人民政府在白圭廟正式成立,不久,遷入縣城。全縣有黃埠、邵店、洙湖、塔橋、蔡溝、東岸、華陂、百尺、東洪、城關10個區。6月,撤銷邵店區,增設五龍區;不久,又將塔橋區并入洙湖區,全縣共9個區。1951年1月,增設和店、朱里兩區區,恢復邵店、塔橋區,五龍區改為展莊區,全縣有13個區。1952年10月,又增設周莊區、高岳區,全縣為15個區。1956年1月,撤銷周莊、和店、展莊區;邵店區更名為周集區,華陂區更名為湖崗區,全縣有12個區。4月,撤銷原12個區219個鄉、13個鎮,新建100個鄉、一個鎮,其中25個中心鄉。1957年同月12日,改25個中心鄉為32個大鄉(不含城關鎮)。1958年7月上旬,全縣33個鄉(鎮)的483個高級農業社合并為14個人民公社,并建立上蔡縣上游人民公社聯社,全縣實現一縣一社。1961年10月1日,將原來14個公社劃為華陂、東洪、周集、蔡溝、塔橋、洙湖、黃埠、百尺、東岸9個區,50個公社。1962年7月,撤銷區的建制,將全縣50個公社并為26個公社。此后,1965年9月5日,將申莊公社劃歸城關公社。1966年9月,撤銷白圭廟、林堂、石橋、楊丘、張集、湖崗、孟窯、周莊8個公社,增設城郊、西洪兩個公社,申莊公社改為齊海公社。全縣為20個公社。1976年2月,增設大路李、小岳寺、韓寨3個公社,全縣有23個公社。1977年6月24日,縣委決定增設石橋、楊屯兩個公社,全縣有25個公社。

平輿縣

平輿縣從元朝并入汝陽縣,1951年4月從汝南縣劃出時,有楊埠、史寨、后劉、李屯、和店、郭樓、廟灣、高樓等8個區,164個鄉。10月,增設萬冢、射橋兩個區,全縣共10個區。1955年8月合區并鄉,將全縣10個區、145個鄉、11個區轄鎮合并為楊埠、廟灣、萬金店、李屯、平輿、萬冢、西洋店、后劉8個區,70個鄉。1956年3月撤區,設萬金店、射橋、和店、李屯、楊埠、郭樓、萬冢、四門戴、玉皇廟、后崗、西洋店、三橋、邢寨、廟灣、蔡營、王崗、大麻、高楊店、梁橋、平輿、樊寨、洪山廟、劉寨23個中心鄉,轄47個一般鄉。1957年3月,撤銷中心鄉和一般鄉,全縣劃為24個鄉,即和店、史寨、萬冢、三橋、萬金店、郭樓、張營、后崗、十字路、后劉、邢寨、梁橋、射橋、西洋店、王崗、龍王廟、四門戴、廟灣、楊埠、李屯、高楊店、平輿、玉皇廟、辛店。1958年5月,24個鄉合并為姬莊、平輿、萬冢、張營、射橋、廟灣、十字路、兩路口、高平寺、王崗、西洋店、史寨、梁橋、龍王廟14個鄉。7月,又并為平輿、萬金店、西洋店、李屯、萬冢、射橋、楊埠、廟灣8個鄉。8月,將全縣36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并成立平輿、萬金店、西洋店、李屯、萬冢、射橋、楊埠、廟灣8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2個3月,增設后劉、和店兩個人民公社。7月,撤銷平輿人民公社,增設城關、大王寨、辛店、郭樓、高楊店人民公社,全縣共14個人民公社。1963年2月,將大王寨人民公社改為平輿人民公社,城關人民公社改為城關鎮。1977年6月,增設十字路、雙廟、王崗、紅旗4個人民公社,全縣有17個人民公社、1個城關鎮。1982年4月,和店人民公社更名為東和店人民公社,紅旗人民公社更名為玉皇廟人民公社,王崗人民公社更名為老王崗人民公社。1984年1月,社改鄉,全縣有17個鄉、1個鎮。

新蔡縣

1949年6月,新蔡縣有城關、李橋、余店、關津、練村、化莊、韓集7個區,97鄉。1951年8月,改為城關、李橋、磚店、余店、陳店、關津、練村、澗頭、化莊、韓集、孫召11個區,165鄉。1955年,改城關為城關鎮。次年撤區,將163個農村鄉合并為野里、孫召、朱藥鋪、李橋、磚店、秦橋、佛閣寺、陳店、謝圍子、余店、關津、瓦屋、宋崗、王圍子、練村、澗頭、楊莊戶、鄒大廟、棠村、韓集、龍口等21個中心鄉和54個一般鄉。1957年3月,21個中心鄉和54個一般鄉合并為李橋、葛陵、磚店、黃樓、韓店、余店、佛閣寺、陳店、河塢、關津、宋崗、練村、王圍子、頓崗、澗頭、謝圍子、馬營、周李、化莊、棠村、野里、韓集、龍口、黨莊、孫召、平鋪、朱藥鋪27鄉。1958年5月并為關津、練村、頓崗、澗頭、馬營、化莊、野里、韓集、龍口、李橋、孫召、磚店、黃樓、余店、韓店、陳店、河塢、朱藥鋪18鄉,旋又并為關津、練村、澗頭、化莊、韓集、李橋、磚店、余店、陳店、十里鋪10鄉。1958年8月,全縣11個鄉鎮改為為燈塔(澗頭)、紅旗(化莊)、五星(韓集)、紅光(李橋)、和平(磚店)、躍進(余店)、東風(陳店)、火星(十里鋪)、火箭(關津)、衛星(練村)、超美(城關)11個人民公社。1960年,各人民公社均改以地名命名,并增設宋崗、頓崗、棠村、野里、龍口、黃樓、佛閣寺、蛟停湖8個人民公社。1965年增設孫召人民公社。1977年增設河塢、楊集(后改稱楊莊戶)、彌陀寺3個人民公社,全縣有23個公社。

汝南縣

1949年1月,汝南縣全境解放時,設城關、楊埠、廟灣、寺耳埠口、平輿、城東、西洋、王崗、和孝、城南、楚鋪、城北等12個區。1949年夏,撤銷城關和西洋兩個區,全縣設10個區,轄38鄉。1950年2月2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建汝南市。11月5日,將原10個區劃為楊埠、史寨、后劉、李旗屯、金趙莊、楚鋪、官莊、溫莊、馬鄉、和孝、和店、郭樓、廟灣、高樓、水屯等15個區。1951年4月26日,汝南市撤銷,改為縣轄鎮??h東部8個區劃出新建平輿縣。將上蔡縣劃出的陳莊、唐橋、李莊、大冀、朱樓、大張6個鄉歸汝南,全縣共有東關、王崗、水屯、史莊、殷灣、楚鋪、官莊、老君廟、馬鄉、和孝等10個區144個鄉和1個城關鎮。1956年2月,區級建制撤銷,設24個中心鄉,轄75個鄉。1958年8月,實行“人民公社”建制時,全縣有城關、王崗、水屯、三橋、紅光、金鋪、留盆、大王橋、官莊、光明、馬鄉、和孝12個人民公社。1958年12月,城關人民公社并入紅光公社。1961年9月12日,實行區、公社制,將12個人民公社調整并為8個區,下轄36個人民公社和1個城關鎮。1962年7月,撤區,全縣置14個公社(鎮):劉屯、留盆、金鋪、王橋、水屯、老君廟、官莊、常興、和孝、紅光、三橋、王崗、馬鄉、城關鎮。1966年將老君廟公社更名為光明公社;1968年劉屯公社更名為紅旗公社。1975年2月,將紅光公社的板店、許屯、魏嶺、東升、劉營、前進、楊洼、柴莊、仲莊、王莊10個大隊劃出,新建板店公社。將光明公社的韓莊、徐砦、翁屯、王竹園、和莊、王樓、陶橋、六里莊、林莊9個大隊和水屯公社的肖屯大隊劃出,新建韓莊公社。全縣有16個公社(鎮)。1975年4月,將王崗公社的余店,大劉莊、徐廟、紅旗、薛莊5個大隊及馬鄉公社的李樓、潘莊、秧湖3個大隊劃出,組建余店公社。將和孝公社的大王莊、鄧店、李樓、姜砦、東風5個大隊和常興公社的四新、前進、馮樓3個大隊劃出,組建大王莊公社。全縣轄18個公社、鎮。1977年2月28日,將金鋪公社的河北、方橋、楊溝、邢橋、姚灣、廟東、守法李、王溝、張樓9個大隊劃出,增設張樓公社。1977年7月12日,經地委批準,將王崗公社的張崗、盧崗、夏灣、尹莊砦、孔砦、何崗、大胡7個大隊劃出,建立張崗公社;將官莊公社的辛屯、王屯、余店、王莊、賴樓、焦莊、滕冢8個大隊劃出,建立舍屯公社。全縣轄21個公社(鎮)。1981年11月27日、1982年2月6日,根據國務院《關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全縣更名5個公社、59個大隊、4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更名的公社有:紅光公社更名為三門閘公社,紅旗公社更名為三里店公社,余店公社更名為南余店公社,光明公社更名為老君廟公社,大王橋公社更名為羅店公社。1983年12月,改公社為鄉,全縣有1個鎮,20個鄉。

正陽縣

1949年3月12日,正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時,全縣有縣轄城關鎮和寒凍、汝南埠、銅鐘、陡溝、熊寨、王牌寺六個區,174個鄉。1950年秋,土地改革進行,區鄉體制有很大變化,規模由大變?。苦l約500戶左右)。1956年,撤銷區級機構,并小鄉為23個中心鄉(鎮),即:城關鎮、山頭鋪、王牌寺、陳寨、油坊店、閭河店、岳城、寺王店、王勿橋、西嚴店、新豐集、永興鋪、漫塘鋪、姚樓、老店、康店、孟莊、胡沖店、王店、徐莊、袁寨、梁廟、熊寨。1958年,中心鄉(鎮)合并為9個鄉,即:城關鄉、銅鐘鄉、熊寨鄉、陡溝鄉、汝南埠鄉、王勿橋鄉、閭河鄉、寒凍鄉、袁寨鄉。8月,全縣9個鄉又改為9個人民公社為紅旗(城郊)、上游(汝南埠)、五星(袁寨)、東風(銅鐘)、先進(寒凍)、紅星(王勿橋)、團結(閭河)、鋼鐵(陡溝)、工農(熊寨)。 1961年,變9個人民公社為9個區(鎮),轄40個小公社、372個生產大隊。 1962年,撤銷區和小公社,并為城郊、袁寨、寒凍、汝南埠、王勿橋、閭河、銅鐘、陡溝、熊寨9個公社和1個城關鎮。1966年增劃大林、皮店、蘭青、雷寨、油坊店5個公社;1975年增劃西嚴店、永興、岳城、新阮店、傅寨5個公社;1977年增劃彭橋、梁廟2個公社。至此,全縣共有22個公社(鎮)。

確山縣

1949年確山縣有城關、瓦崗、胡廟、韓莊、李樓、獅子橋、新安店七區,77個鄉。1951年縣城改城關區,析四區南部及二區秀山鄉為一區,六區西部新置八區,下轄138個鄉、12個鎮、14個街道。1952年,駐馬店市老街、北張樓兩鄉來屬;1953年,汝南縣張教莊鄉來屬。1956年,撤區并鄉,全縣設1個鎮(城關鎮)、20個中心鄉(楊莊、盤龍、竹溝、石滾河、蘆莊、蟻蜂、胡廟、臧集、高莊、順河、古城、李樓、劉店、留莊、邢河、新安店、雙河、關公廟、李新店、任店),47個一般鄉,223個農業高級社。1957年,泌陽縣前城鄉、杜河鄉來屬。1958年4月,駐馬店以縣轄鎮劃歸確山。11月,全縣改稱“紅色人民公社”,下轄城關、駐馬店、吳桂橋、胡廟、瓦崗、任店、新安店、邢河8個管理區。1960年撤全縣一社,改設城關、駐馬店2鎮及高莊、胡廟、瓦崗、任店、新安店、留莊、吳桂橋、城郊8個管理區。下轄八里莊、朱古洞、三里店、貫山、趙莊、獨山、劉店、古城、吳桂橋、留莊、黑劉莊、普會寺、邢河、順山店、楊莊、雙河、新安店、李新店、木寨、猴廟、黃山坡、任店、石滾河、王樓、瓦崗、邢店、唐莊、竹溝、蟻蜂、臧集、王莊、胡廟、順河、三官廟、劉閣、高莊36個公社。1962年6月,撤銷管理區,36個公社合并為21個公社。12月,駐馬店劃出成立專轄鎮。1963年3月,又將21個社調整為13個社、鎮,即高莊、順河合并為高莊公社;胡廟、臧集并為胡廟公社;竹溝、石滾河并為竹溝公社;任店、黃山坡、猴廟并為任店公社;古城、吳桂橋并為古城公社;三里店、貫山并為三里店公社。蟻蜂、瓦崗、劉店、留莊、普會寺、楊店、城關鎮依舊。1975年,增設李新店、順山店兩個公社。1977年,復增設雙河、石滾河、朱古洞3個公社。1980年9月,駐馬店改市前夕,劃出劉閣、順河、韓莊3個公社來屬。1981年11月地名普查時,韓莊公社改為香山公社。1983年底,人民公社改鄉,確山共有城關、古城、朱古洞、胡廟、蟻蜂、竹溝、瓦崗、石滾河、任店、新安店、李新店、雙河、楊店、順山店、留莊、普會寺、劉店、城郊、香山、劉閣、順河21個鄉鎮。1986年5月,香山、劉閣、順河3個鄉劃歸駐馬店市,全縣恢復原有18個鄉鎮。

泌陽縣

1949年1月,泌東、泌西二縣并為泌陽縣。10月,全縣設9區、2鎮,即大磨、馬谷田、王店、牛蹄、春水、羊冊、官莊、饒良、雙廟和城關、沙河店鎮,下轄197個鄉。其后,1953年7月,增設梅林區。城關鎮改為城關區。1954年4月,撤銷沙河店鎮,歸牛蹄區管轄。1955年底撤銷梅林區。1956年撤銷牛蹄區,改設板橋區。5月改區建鄉,全縣設25個中心鄉,1個鎮,即程店、陳莊、十里鋪、王店、焦竹園、二鋪、馬谷田、高邑、板橋、石板沖、沙河店、春水、象河、龍王廟、官莊、前寨、泰山廟、羊冊、郭集、古城、饒良、朱集、竇觀、賒灣、陳崗和城關鎮。1957年調整為8區、1鎮:陳莊、馬谷田、王店、板橋、官莊、羊冊、饒良、春水區和城關鎮。另置高店、呂王莊、康莊、雙廟、陳崗、草場、大熊莊、賒灣8個縣直鄉。1958年3月8個縣直鄉撤銷,合并為賒灣鄉、陳崗鄉。8月,區改為鄉,設10鄉、1鎮。10月,全縣統稱“泌陽人民公社”,轄11個管理區。年底,撤銷陳崗管理區,其轄分別并入城郊、賒灣兩管理區。1959年3月,撤銷“泌陽人民公社”,恢復原建制。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社為區,全縣設10區、1鎮,下轄74個人民公社。1962年3月,74個人民公社調整合并為54個,下轄443個生產大隊。1965年7月1日,泌陽縣由南陽專區劃歸新設的駐馬店專區,同時將饒良區劃歸新設的社旗縣。1969年1月,撤銷原公社,改9個區(鎮)為人民公社,新增郭集、太山、楊集、立新、沙河店、大路莊6個人民公社。1976年初,又增設高店、董崗、雙廟、象河4個人民公社。 1977年春,再增設黃山口、高邑、下碑寺、賈樓、城郊5個人民公社。1981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原立新人民公社更名為付莊人民公社,董崗人民公社更名為老河人民公社,太山人民公社更名為泰山廟人民公社,楊集人民公社更名為楊家集人民公社,雙廟人民公社更名為雙廟街人民公社。1983年11月,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鎮人民政府,全縣有23鄉、1鎮,下轄394個行政村。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35928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 責任編輯 / 孔榮榮

  •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 終審 / 平筠
  • 上一篇:紅色經典煥發活力 豫劇《劉胡蘭》燃情天中
  • 下一篇:中國是正義的好兄弟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色综合天天综合婷婷伊人|这里只有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