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近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疾控局聯合印發通知,要求中小學校每節課間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每天統一安排30分鐘大課間體育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到戶外活動和望遠,緩解視力疲勞。
這一通知雖然從減少近視發生的角度提出,對整體改進中小學生成長環境也頗為重要。
從橫向比較看,在世界上參加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顯現教育成績優異的國家,或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中,中國學生每周學習的平均分鐘數最高,中國中小學生在教室內上課的總時長超過大多數國家的中小學。缺少適量的體育鍛煉,這是中國學生各項體質指標長時間相對較低的原因之一,增加大課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矯正上述問題。
相對于體質問題,中小學生中還表現出較為隱蔽的心理問題,這一點更需要引起重視。近年來,各地和學校積極探索推進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逐漸提升。但也應看到,隨著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一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凸顯,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和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等還有待加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教育部多年以來連續不斷發出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文件,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已成為許多學校的重要工作內容。
大量實地調查表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很大一部分與學校不當的學習管理與評價有關。與其下大力氣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不如以預防為主,將關口前移。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給足時間和空間,滿足兒童身體發育需要的充足鍛煉。社會性發展需要充分的交往,積極情緒養成需要充足的自主能力,歸屬感、尊重感、榮譽感的生成需要豐富的組織活動。要幫助學生養成自主、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心理調適能力,而不能任由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再去監測、矯治,產生心理創傷才去干預。
事實上,不少學生的心理問題,只要有機會參加體育運動,有時間正當交流、游戲或參加某種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就可能自愈,如果較長時間遇不到這樣的機會就可能會更加惡化。
實現中小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也不能止于30分鐘大課間,而是要有效利用30分鐘,確保它用于中小學生戶外活動、體育鍛煉、自主游戲,有效促進個性多樣化對不同學生的身心健康,確保學生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活動內容與方式。還要防止一些學?;蚶蠋熞驗橛辛?0分鐘的大課間而輕視或者不嚴格執行10分鐘的小課間,杜絕學生在課間10分鐘仍被“圈養”的現象出現。
堅持每天統一安排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的做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需要防止“一刀切”,需要給各地、各校自主探索的空間,除了時長不能減少或變相縮短外,還要給教師和學生自主決定選擇的權利和機會。對于正處在身體發育的低年級學生或是運動量嚴重不足的學生,時長還應加長,次數還應增加。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的小學用三分之一的時間供孩子進行體育運動。
保證中小學生課間戶外活動是正常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期待課間體育活動進一步豐富校園生活,讓每一個中小學生都能在課間的歡聲笑語中健康成長。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尚文超、蘇雁、周洪雙、劉茜、張勇、徐鑫雨)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7日 07版)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08-317781-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