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晉祠》:人與文章一起老

時間:2021-03-26 09:10:23|來源:光明日報|點擊量:47562

《晉祠》是我第一篇入選中學課本的文章,收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初中三年級上冊。歲月忽忽,不覺已過半個多世紀,當年讀書的孩子現在也該有50多歲了。

凡成故事都是巧合。1982年剛打倒“四人幫”不久,百廢俱興,各業復蘇,教材也在重新編寫。當時我在《光明日報》駐山西記者站任上。北京的地圖出版社要創辦一個《圖苑》雜志,就請報社幫忙通過駐各地記者約一些關于風景名勝的稿子。我按約寫了這篇《晉祠》。因為對它太熟了,并沒有費多大的勁。記得是春節,正月初一上午領著孩子在院子里轉了一圈給鄰居們拜年,然后回到家里,大約兩個小時就寫完稿子,謄清后寄走了。但是,《圖苑》終究沒能創辦成,又把稿子退回報社文藝部。報社說我們也有副刊,就在本報發吧,4月12日見報,當年就出現在課本里。如果發到那個新辦的雜志上,可能不會引起編書人的注意?!豆饷魅請蟆氛媸俏业囊粔K風水寶地,我前后有9篇文章入選主流教材,其中4篇來自《光明日報》。

因為上了課本,我被誤以為是個老人。其實那一年我才36歲。兩年后我考上中央黨校的研究生班,同班有一位縣長,假期回家看見兒子正在讀這篇課文,就說:“好好學,作者是我同學。”沒想到兒子仰起頭看了他足有好幾秒鐘,突然說:“這個人早死了吧?”的確,課本里古人、已去世的人太多。偶收到讀者來信,我也常被稱“老先生”。

后來我也寫過不少文章,但再沒有像寫《晉祠》那樣輕松。一篇文章,有時要寫幾年、十幾年?,F在想來,是因為我對晉祠太熟悉。我的小學、中學階段是在太原度過的,那時學校組織春游首選晉祠,已記不清去過多少次。在一個少年眼中,周柏、唐槐這些蒼老的大樹,穿越千年留存下來的宮殿、木雕、泥塑、鐵人等文物,有一種悠遠、神秘、瑰麗的感覺。另外,走出四壁合圍的教室,吹一吹田野的春風,心情豁然開朗。我現在還記得,春游歸來的人們自行車上都插一束山花,車鈴叮當,宛如一條花的河流,這就是文中的那句:“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還有那光著頭捧缽接水的小和尚、深水下根根可見的水草,永生難忘。歷史的渾厚加春風的和煦,一種說不出的美感抓撓著一個少年的心,悄悄地埋下了一顆文化的種子。有一種觀點,說一個人在四歲以前吃的什么,就決定了他的味蕾,一生都忘不了這種味道。所以人總是懷念童年的飯食。精神之餐也是這樣,孩童時期的美育教育特別重要。聽說現在為了安全,學校早已不組織學生春游了,這實在是一大損失。晉祠,我后來還是常去,有一次是幫助收割稻子,住在農民家里。晉祠的水好,產蓮藕,大米也好,為歷代的貢米。在地里干完活回來餓極,兩腳污泥,先吃一包荷葉飯,暢快無比。我結婚后和妻子的第一次出游,也是蹬著自行車去逛晉祠。后來省里的“五七干校”辦在鄰縣,每周回城一次都要路過晉祠??梢哉f,晉祠已溶化在我的血液里。

那次能很快交稿,還有一個原因是寫作的心態放松。如果當時知道是在給教科書投稿,是絕對寫不出來的。藝術,包括寫作藝術,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能有最好的發揮:一是純自然狀態,不知高低,所以攝影要抓拍,畫家要畫模特兒;二是對藝術規律已經純熟到自由的程度,但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所以,絕大部分作品都未臻最佳。那篇《晉祠》屬初生牛犢,以后再寫文章反而左右拿捏,愈寫愈膽小。

晉祠是一處名勝,但在它名下有三塊牌子。它首先是一處古跡,保存有唐宋以來的許多文物,是一座開放式的露天博物館(據說全國只此一例),并專設有一文物管理所;因為山水秀麗,建筑奇特,它又是一座大公園,接待社會游客;它還是一座國賓館,類似北京的釣魚臺。多少年后我出差太原,晉祠文管所所長盛情邀我重訪故地,原來他中學時在課堂上學過《晉祠》,大學畢業后當語文老師又教了多年《晉祠》,而后進入文管行業最終當了晉祠文管所所長。至于晉祠賓館,我后來才知道賓館院里有一本用石頭雕刻的大書,上面刻著《晉祠》。當然最實惠的還是晉祠公園,幾十年來因這篇課文不知引來多少游客。

2019年,一塊《晉祠》文碑在晉祠公園落成,碑很考究,是委托故宮用漢白玉刻制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黃社長與我母校的馮校長應邀參加剪彩。屈指一算,黃社長已是《晉祠》之后的第三任社長,馮校長則是我高中畢業那一年才出生。而這回我確實是一個老頭了。揭去紅綢,我轉身看著巍峨的晉祠大殿,黃綠琉璃瓦的飛檐在蔚藍的天空下十分耀眼。我突然記起梁思成在回憶錄里寫道,20世紀30年代他和林徽因來山西考察古建,原來的考察名單里沒有晉祠,但在長途汽車駛過晉祠的一剎那,隔著滾滾煙塵,他看到了大殿的一角,猛然心動。一個月后他專程返回這里作考察,發現了全國唯一的十字飛梁和一系列古建原物,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精美的繪圖。

李白當年也是到過晉祠的,他曾有一句話:“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人總是會老的,我們都是過客,只有晉祠和它的山、水、樹,還在與一代一代的后人對話。(梁衡)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261410-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 責任編輯 / 詹云清

  •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 終審 / 平筠
  • 上一篇:上圖藏《八大家文抄自怡集》的文術觀
  • 下一篇:接受高等教育人口達2.4億 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色综合天天综合婷婷伊人|这里只有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