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融媒宣傳下載
您當前所在位置:駐馬店廣視網>文旅> 正文

分 享 至 手 機

孔子適楚的文化意義

時間:2025-07-10 08:41:11|來源:大河網|點擊量:279

孔子于魯定公十三年(前497)離開魯國,開始長達十四年的流亡生涯??鬃恿魍龅穆肪€大致是:定公十三年(前497),去魯奔衛。哀公二年(前493)離開衛國,經曹、宋、鄭,南下至陳國。哀公六年(前489),去陳適蔡,由蔡至楚葉縣,再自葉返衛。哀公十一年(前484),返回魯國。所到之處大部分屬于楚文化地區,在這里他與隱士群體不期而遇,還見到鎮守葉縣的葉公子高,與他們之間發生重要的思想交流。

一、孔子與葉公子高的南北文化差異

葉縣是楚國北方重鎮,葉公是葉縣首長。當時的葉公叫沈諸梁,字子高??鬃佑隰敯Ч暧申惤洸讨脸~縣,《論語》記錄了他與葉公的交往情況。

葉公首先見到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弟子子路,他就向子路打聽孔子??鬃铀^周游列國,實際上是政治流亡。他和一群弟子從魯國來到中原,尋找實現政治理想的機會。這個攪動魯國政壇的勢力,引起各國統治者的重視。楚國此前接納過很多來自北方諸國的流亡貴族,孔子一行人來到葉縣,葉公一定會高度關注。由于我們不知道的原因,子路先見到葉公,葉公向他打聽孔子這個人,子路不知如何回答,孔子聽說后就教他這樣評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這里沒提到他的政治抱負,而是強調他的好學和樂天精神。這對于打消對方的疑慮,增加好奇心和好感度應該是有用的。

孔子與葉公相見后,兩人談及如何施政問題,孔子回答:“近者說(悅),遠者來。”(《論語•子路》)直譯是讓近處的人高興,讓遠方的人依附??鬃踊卮鹜瑯拥膯栴}往往因人而異,這次也不例外?!俄n非子•難三》記載了子貢的疑惑:齊景公、魯哀公、葉公都向孔子問政,孔子的答語卻各有不同,原因何在?孔子說原因在于齊君奢侈,魯國大臣結黨愚君,楚國地廣都狹,民眾不安心在此居住。這個解釋可以說明孔子問答問題的特點,但具體到對葉公問政的答語,恐怕還有未盡之意??鬃又苡瘟袊脒^到楚國從政,對于葉公來說,他們就是“遠人”,所以孔子提醒葉公讓遠來的人依附,在這里不是泛泛而談,而應是實有所指,這是借問政之機投石問路。

在孔子居葉期間,關于什么是“直”的問題,葉公與孔子進行了直率的對話。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據《論語注疏》,攘意為“有因而盜”,攘羊意為“因羊來入己家,父即取之”(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頁)。這屬于順手牽羊,它不同于故意偷盜,而是將錯就錯,把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據為己有,是為欺心,反過來說就是“不直”。為糾正這種不直,兒子向人告發父親的行為,葉公認為這是“直”??梢栽O想,如果攘羊者不是親屬,而是陌生人,則此直躬者仍將證之,以使其“直”。這即是說,他是不論行為主體,只看行為本身,因此他是把忠置于孝之上??鬃觿t提出另外一種“直”,即“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隱”相對于“證”而言,證是把父攘羊這一自欺欺人的行為昭告于眾,隱則是隱而不發,不將其宣揚于外,其中的道理是:父親欺心是為不直,兒子隱瞞是為直。這不是以事實為準繩,而是以情感為歸依,即朱熹所謂“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47頁)。這是人之常情,體現的是身為人子的不忍之心。涂又光認為直躬的故事,“引起后人議論紛紛,但很少說到點子上。惟《論語》邢昺《疏》引江熙曰:‘葉公見圣人之訓,動有隱諱,故舉直躬,欲以此言,毀訾儒教,抗衡中國。夫子答之,辭正而義切,荊蠻之豪,喪其夸矣’。這段話觸及南北文化的對立,算是舊注中最高明的”(涂又光:《楚國哲學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頁)。這里所說南北文化對立或者說文化差異,體現兩種不同的價值排序:一個孝在忠上,一個忠在孝上。儒家思想的重要原則通過葉公與孔子的思想碰撞而突顯出來,在儒學史上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討論。

二、孔子與隱士群體之間的儒道之爭

孔子在河南流亡時,遇到不少隱士,隱士群體是道家先驅,他們對孔子有所耳聞,但又不認可孔子的行為,雙方的交往表現為思想碰撞。

子路與孔子途中失散,碰到一個荷蓧的丈人,子路問他是否見過自己老師,這位丈人語帶譏諷地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說明他了解孔子,知道孔子看不上體力勞動(樊遲問種地種菜,孔子說他是小人,見《論語·子路》),隱士很多都躬耕于壟畝,自食其力,在這方面就跟孔子發生了沖突??鬃勇牭竭@番話,沒有生氣,只是判斷對方是隱士。

隱士們跟孔子一樣,都認為當時是天下無道的時代,不同的是,孔子想以其道易天下,而他們認為天下已不可為。

子路問長沮、桀溺怎么渡河,這兩位隱士正在耕地,得知他們的身份后,忍不住勸他們與其做辟(避)人之士,不如學他們做辟(避)世之士。這里的避人之士也是意有所指,因為孔子政治流亡是受季氏迫害所致,他避的人就是魯國的世卿季氏。但在桀溺看來,孔子并沒有因為在魯國的失敗而死心,周游列國是尋找從政機會,他認為孔子的逃避并不徹底,而失敗則是注定的,因此建議他放棄政治追求做個避世之士??鬃勇牰怂脑?,也明白對方并無惡意,就悵然若失地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斯人之徒就是指包括季氏在內的各國當權者??鬃訜o奈地說,當今天下就是被這些人把持,我不跟他們打交道又跟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也不用想盡辦法去改變什么了。桀溺的勸告讓孔子說出內心深處的無奈。

孔子還在楚地碰到楚國有名的隱士接輿: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避)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這位隱士是楚國有名的佯狂之人,與上述隱士不同,他主動找上孔子跟他講了一番話,以鳳喻孔子,朱熹認為“鳳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接輿以比孔子,而譏其不能隱為德衰也。”(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85頁)他的意思是孔子生不逢時,卻不知進退之道,勸他及早歸隱。這里的未盡之語在《莊子·人間世》中講得比較詳細(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大概意思是天下無道,避禍全生最重要。

孔子從魯國來到河南楚文化地區,在政治流亡的同時,文化上也遭遇挑戰。春秋時代河南既是霸主相爭的四戰之地,還是周楚兩系文化薈萃之地??鬃幼鳛橹芪幕^承者,在這里與異己人士和異端思想相遇,思想上受到沖擊。儒學的倫理特質在他與葉公論直中突顯出來,與隱士群體的分歧則是儒道之爭的最初表現。李零認為“楚道家的原產地是今河南東部(宋、衛、鄭、陳、蔡一帶)??鬃又苡瘟袊?,碰到不少狂人,恰好在這一帶。河南也是出思想的地方。”(李零:《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6頁)可以說孔子周游列國同時還是一次文化之旅,儒家創始人來到楚道家原產地,自己原本以為是天經地義的東西在這里受到質疑,不斷聽到不同的聲音。這沒有讓他放棄理想,但讓他完成個人修養的又一次提升,即“六十而耳順”。他在這里應該聽過很多刺耳的話,它們沒有傷害到他,反而幫助了他(涂又光認為“孔子在楚接受再教育,反映他置身于一個不同的文化環境??鬃邮菑闹芪幕瘉淼匠幕???鬃右呀浻凶约旱囊惶?,根據這一套而對葉公、隱者有所批評??鬃佑执_實學而不厭,從頭學起,從老子的教誨、其他的見聞,學到楚文化的精神??鬃油砟?,思想的變化,境界的提高,僅在周文化氛圍中是不可能實現的,經過在楚接受再教育方能實現的。”參看《楚國哲學史》,第310頁),這也是孔子令人望塵莫及之處??鬃幼鳛槿鍖W創始人,在與異己思想的交往中,傾聽學習,自我辯護,堅持己見,雙方和而不同。這是儒道之爭最初的表現形態。

(作者:代云 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359074-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 責任編輯 / 詹云清

  • 審核 / 李俊杰 劉曉明
  • 終審 / 平筠
  • 上一篇:上半年我國新開117條國際航空貨運航線
  • 下一篇:【大美天中】不輸遠方 泌陽濕地公園成“家門口的阿勒泰”
  • 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色综合天天综合婷婷伊人|这里只有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