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吳越
展覽: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
展期:2021.8.10-10.20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天高云影淡,日遠樹陰長”,處暑以后,北京又迎來了最好的季節。我選了一個最美好的日子,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看了一場今年以來我最喜歡的展覽:“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展覽位于藝術博物館的四層,我沒有搭乘電梯,而是選擇了拾級而上,時不時回頭看來時的路,被博物館巍峨的對稱結構所震撼,而走在中軸線的我也仿佛成為完美對稱中的一部分。就這樣,還沒有開始參觀梁先生的展覽,就已經感受到建筑的美。
展廳就是梁思成的“碑林”
從明亮的大廳步入昏暗的展廳,就好像走進了另外一個世界,一下子從現代世界穿越到了一百年前。“棟梁”的展廳沒有我想象的寬闊,一眼就能望得到頭。而展覽的布局十分緊湊,展覽的內容也是空前的豐富,向觀眾展示了關于梁思成先生大量珍貴的文獻資料,包括照片、錄像、圖紙、模型、書信、手稿以及空間裝置,共計362件。我想可能沒有哪次展覽或者影像作品如此全面地講述了梁先生的一生,而“棟梁”的策展團隊通過十個月時間的艱苦努力做到了,所以他們稱這是在梁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的“一次史無前例的紀念”。
站在展覽的入口正感到千頭萬緒,不知道該從哪里開始的時候,只要你稍稍左顧右盼一下便會豁然開朗。向右看你會和梁先生的目光相遇,那是一張他年少時候的自拍照片,稚氣而又堅定,被沖印成巨幅的尺寸掛在右側展廳十分顯著的位置。以這張照片為中心,展覽了梁先生求學和歸國、在中國營造學社工作的上半生。向左望,你會被另外一張巨幅照片所吸引,那是一張梁先生擔任聯合國總部大廈設計顧問時的照片,成熟而又淡定。以這張照片為中心,展覽了梁先生投身城市規劃、文化遺產保護、建筑設計和建筑教育的下半生。
這次展覽有一個獨特之處,一直有環境音伴隨著觀眾觀展,據說這是一個經過提煉的抽象電子音,與展廳昏黃的燈光和碑林的設計很搭,給人一種復古、冷靜又肅穆的感受。
有幾個先去看“棟梁”的朋友和我抱怨,展覽雖然好看,可是一直低著頭看展品腰都要斷了。到了現場我發現果然是這樣,照片在墻上展示,而手稿、書信、設計圖等則在長方形的展柜里,這些展柜比平素都來得低矮,而且形狀似曾相識。后來聽策展人介紹才知道,這是他們特意設計的一個“墓園”,而這些低矮的展柜則是梁先生的“碑林”,其中的每一件遺物,每一張手稿和每一封書信都像是他的墓志銘。其實梁先生生前為很多人設計過墓碑,這其中有他偉大的父親梁啟超,還有他摯愛的妻子林徽因。而由于種種原因,梁先生自己并沒有墓碑。如今,熱愛著先生的我們也終于有一個機會在他的“墓碑”前紀念和緬懷他。
如果有時間的話,這個展覽可能花三個小時觀展都不嫌多,而我置身展廳也有種被各種信息包圍無法消化的感覺,梁先生的一生實在太過豐富,我甚至覺得他的一年或是幾年間的收獲甚至比普通人的一生還要多。而展覽中展示的每一張被水泡過的手稿和每一封發黃的書信背后可能都有一個幾天都講不完的故事。作為一個建筑的門外漢,一個沒有太多閱歷的普通人,我可能只能找幾個切面來談談梁先生的一生,希望讀完以后你的心可以離先生更近一點。
天才少年·神仙眷侶
我十分喜愛梁思成少年時的那張自拍照,在拉近和觀眾距離的同時,又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有趣的靈魂。少年時期的梁思成著實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用今天的詞來描述就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斜杠少年”。
梁思成在十一歲前一直隨父母生活在日本,因此精通日文?;貒笠恢睂W習英文,在梁啟超的指導下,19歲時參與翻譯韋爾斯的《世界史綱》,經父親修改后1927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
1925年在父親的建議下,梁思成上了清華,在學習國學的同時為赴美留學做準備。他可不是一個書呆子,可謂音體美全面發展,曾擔任校軍樂隊隊長、??佬g編輯,還在學校運動會上獲跳高第一名。1923年因車禍休學一年,這一年在父親的指導下研讀了《論語》《左傳》《孟子》《戰國策》和《荀子》,在國學領域更上了一層樓。
1924年,也同樣是在父親的鼓勵下,梁思成用庚款出國留學,和其他用庚款留學的同學一樣,他們做夢都渴望國家的獨立和自由,希望自己可以有一技之長,為這個國家好。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期間,梁思成的成績優異,獲得了彭省大學建筑設計金質獎章、南北美洲市政建筑設計聯合展會特等獎章。1927年7月開始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藝術史專業讀研究生。
展覽展出了很多梁思成在海外留學時的珍貴照片,而似乎在這些照片里,有一個人比梁思成還搶眼,那就是美麗活潑的林徽因。
在梁思成17歲的時候就初識了林徽因,那時候林徽因只有14歲。1923年,梁思成從清華畢業時又見到了從國外游歷回來的林徽因。林徽因熱情地建議他未來學習建筑,她說:“西方的古典建筑啟發了我,激發了我想帶一些回國的欲望,我們需要一種使建筑百年不朽的理論。”他們一同赴美學習,梁思成嚴肅認真,林徽因活潑機靈,他們克服了性格差異,學會了寬容,終于走到了一起,于1928年在渥太華結婚。他們在回國的火車上遇到的外國友人這樣評價這對神仙眷侶:“他們兩人合在一起,形成完美的組合,一種氣質和技巧的平衡,一種罕有的產生奇跡的配合。”
偶然的評論竟成了最精準的預言。在之后的36年間,他們互相激發著靈感的火花,一起創建中國第一個建筑系,一起進行艱苦卓絕的田野調查,一起撐過貧病交加的戰爭歲月,又一起為新中國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在林徽因多病的日子里,梁思成給了她保姆級的照顧和精神鼓舞,林徽因比國外專家的預言多活了五年。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在病床上設計了她的墓碑,用自己的方式送志同道合的妻子最后一程。
《營造法式》·古建研究
在賓大學習期間,梁啟超從中國給梁思成寄來一本名叫《營造法式》的古書。這是一本北宋官定的類似建筑設計手冊和建筑技術規范的專著,但是沒人能看懂,宛如天書。那時候的中國建筑史還處于一片混沌當中,梁啟超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梁思成和林徽因走進民族建筑的大門。也正是這本書,讓梁思成心系一生,破譯這本書的密碼成了他畢生的追求。本次展覽巧妙地將《營造法式》放在展廳最中心的位置,暗示著梁思成的建筑生涯一直圍繞著這本書展開。
1932年,梁思成從研究明清建筑實物開始,請教還在維修這些古建的老師傅,研究結構和部件。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清式營造則例》,這是第一本以現代科學的觀點和方法總結中國古代建筑結構和營造法式的專著。
繼而梁思成又希望結合更加古老的建筑實物,逐步釋讀《營造法式》。然而研究明清前的建筑,就需要到農村地區去考察。于是他和學社同仁坐著長途汽車,一路顛簸到了薊縣,那里有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獨樂寺,建于公元984年的遼代。梁思成就是這樣走出了田野考察的第一步。
河北有個小調叫《小放?!?,歌詞有提到趙縣的橋,應縣的塔,梁思成想既然已經找到了趙縣的橋,那一定能找到應縣的塔。后人用“峻極神工”四個字來贊頌這座千年木塔的精妙絕倫——塔高67米,有五層檐子,每層都有很多斗拱來支撐著這些屋檐,上上下下有54種斗拱。梁思成一層層測量了幾千根梁架斗拱,甚至還徒手攀爬上十多米高的塔剎,完成了這個中國現存最早木塔的測繪工作。
就這樣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梁思成與中國營造學社同仁考察中華大地上數以千計的古建筑,發現、測繪、研究了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建筑、薊縣獨樂寺觀音閣與山門、應縣木塔等遼代建筑,正定隆興寺摩尼殿與轉輪藏殿、太原晉祠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以及隋代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等眾多中國建筑史上的經典杰作,并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上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具有世界級學術水平的論文。
而后梁思成與學社同仁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于四川南溪李莊,在貧病交加的環境中,以巨大的毅力完成了《中國建筑史》和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筑史》兩部巨著。在1960年十分艱難的境況下,梁思成重拾停滯多年的《營造法式》注釋工作,并在“文革”前夕與助手們完成了大部分主要內容。梁思成去世后,1987年,他與其領導的研究團隊,以在“中國建筑歷史理論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領域中取得的杰出成就,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梁思成曾經說:別人都把寶貝藏在家里,我的寶貝放在祖國各地。
東北大學·清華大學
展覽中有一只憨態可掬的小豬讓人印象深刻,它是一只來自漢代的陶豬。梁思成任教期間常以此類“教具”考驗學生的審美修養,他說:“學生們何時能看出小陶豬的美,就能從建筑系畢業了。”我被這樣的細節所感動。
早在1928年,梁思成剛剛從美國學成歸來,梁啟超就敦促他去東北大學任教,當時的校長張學良有志把東北大學變成世界一流的大學,聘請梁思成去創辦建筑系。梁思成在1932年7月寫給東北大學建筑系第一班畢業生的祝辭,向學子們闡明了他對建筑師職業的定義:“你們的業是什么,你們的業就是建筑師的業,建筑師的業是什么,直接地說是建筑物之創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三者中的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記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所以你們的問題十分的繁難,你們的責任十分的重大。”
抗戰勝利后,他決定暫時放下古建筑研究,投身到建筑教育事業之中。1945年3月9日,梁思成在寫給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的信中,建議母校創辦建筑系以培養戰后急需的建筑人才,還提出“成立建筑學院、逐漸分添建筑工程、都市計劃、庭園計劃、戶內裝飾等系”的遠景。
1946年至1947年赴美考察建筑教育,走訪了很多建筑系,拜訪了很多建筑大師。歸國后,梁思成進一步提出基于“體態環境”關念的現代建筑教育體系,與國際建筑教育方法高度同步,讓人不得不贊嘆他目光的長遠。
展覽用很多照片展示了梁思成被學生簇擁的瞬間,其實他曾經說:“我從來不大喜歡教書,我寧愿做研究工作,但是學生們的作品補償了我,一般來說他們都很聰明和專心,總的來說我是滿意的。”這一句話足見梁思成勇于犧牲自我,以社會為己任,以教育為目標的良苦用心。
國徽設計·北平保護
1949年,梁思成應邀參加了開國大典,深受鼓舞。而后他參與了國旗、國徽的設計和遴選,擔任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顧問。家里的客廳成了辦公室,梁思成夫婦帶病和清華同事夜以繼日地工作,投入了全部心血。
1950年梁思成擔任北京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為首都的規劃建設殫精竭慮。其實早在抗戰和內戰時期,梁先生就為作戰方分別開列了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和《全國重要建筑文物簡目》,為中華文化遺產的保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提出的第一個文物就是“北平城全部”,梁思成說:“這是世界現存最完整最偉大之古城,全部為一整個設計,對稱勻齊,氣魄之大,舉世無雙。”
1950年為了保護北京古城,梁思成和陳占祥共同提出了“梁陳方案”,該方案主張在北京古城以西建設中央行政區,整體保護古城,平衡發展城市,避免單中心城市弊病和大規模舊城改造帶來的經濟與社會負擔。梁思成多方奔走呼吁,然而“梁陳方案”并沒有被采納。
保護北京古城方案失敗后,梁思成又開始一個個地去保護北京的古建筑,撰寫了《北平文物必須整理與保存》《關于北京城墻存廢問題的討論》和《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等多部方案。比如他曾經建議將城墻改造為世界上最獨特的環城立體公園,城墻上面綠化,供人游覽休息,壯麗的城門改造為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護城河夏天放舟,冬天溜冰。這是多么超前的眼光!遺憾的是,當時的社會沒有這樣的認知,梁思成的聲音顯得太微弱了。
就這樣,城墻陸續被拆除。梁思成哭了。他說:“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
1972年冬天,梁先生倉促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也許他有很多遺憾,然而當我回想起當年那個用庚款出國的躊躇滿志的少年時,又覺得梁先生也許沒有遺憾,因為他的初心一直沒有變:自己可以有一技之長,為這個國家好。圖片來自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26601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