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記者 朱劍鋒 汪洋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國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竹編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它不僅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創造力,也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7月2日,記者來到平輿縣十字路鄉十字路村采訪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竹編傳承人王平功。
王平功出生于1954年,1968年中學畢業后,家里生活條件特別差,所以父母決定讓他學一門手藝。他開始向周口市項城的劉師父學編席子,茨子,由于王平功聰明伶俐,很快掌握了竹編的基本技能,學成回鄉不斷研究創新,什么樣的花紋包括編字,無所不能。
75.8洪水后搞生產自救,鄉村大辦工廠,王平功隨第二個師父秦海金學竹編,開始學編筢子、蛋簍、竹筐等,后來改竹制藤椅。大隊工廠解散后,王平功自己在家開手工作坊,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編織行業也慢慢衰退。
由于竹制品是純手工制作,體現出工序復雜,時間長,但是,制品卻很實用。由于選材精良,無污染,所以綠色環保。竹編技藝和制品在古老時期就伴隨著人類度過漫長歲月,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竹制品被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它與糧食、棉花、木材等農作物,同樣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
竹編技藝在上世紀是一種致富門類,眼下是一種文化,從金錢到文化是一個質的飛躍。 平輿縣王氏竹編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其實用性,更在于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破竹裁條、劈扁篾、劈細薄篾、刮削磨光……制作出寬度均勻的竹條,從最初的饃筐、竹帽等,發展到現在精美的竹編工藝品,王氏竹編已經走過50余年的歷程,王平功用執著和熱愛守護著老一輩的竹編技藝。
如今,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氏竹編傳承人的王平功已經70歲,可他依舊沒有放下這一手藝,雖然掙錢不多,但是王平功覺得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不能在自己手中失傳。他不斷根據現在年輕人的喜好,對傳統竹編技藝進行不斷的創新,制作出了許多新的作品。把竹編作品從原來農用、家用向著藝術品的方向努力并實現了突破,使竹編制品既是一種日用品,也是一種藝術品。
由于竹編技藝需要有耐心,制作一件作品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現在因絕大多數人都外出打工,沒誰愿意學習這不掙錢的舊手藝, 竹編技藝面臨瀕危狀態,急需得到保護。
王平功立志在有生之年,把一生所學傳于后人,也不愧自己幾十年的奮斗,無愧于這項傳統技藝。2003年起,王平功培訓兒子王剛、兒媳王會娟作為竹編第四代傳承人,把竹編的全套技藝對王剛、王會娟進行手把手的教授。2019年起王平功還培養周邊村年輕學員6人,對他們進行竹編技藝的系統培訓,力爭使這一傳統技藝在民間得到很好的傳承。2021年夏季,王平功兩次去信陽市平橋區明港鎮新集村傳授竹編技藝。
時光在變,時代在變,唯有不變的是王平功對竹編技藝的傳承精神。 如今,王平功的作品在被平輿縣文化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和鄭州輕工業學院(現鄭州輕工業大學)都有收藏,并發有收藏證書,使竹編這一傳統技藝不斷走入新的高度和領域,為傳承、發揚民間工藝作出了重要貢獻。(編輯 李宗文)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327517-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責任編輯 / 李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