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療法
老人一到花園里
精神狀態好許多
在海淀區上地街道養老照料中心,位于樓頂的花園一直是受老人歡迎的地方。
“有了空中花園,希望通過園藝療法,給認知癥老人帶來視、聽、嗅、觸、味等不同的感官體驗。”這些年來,工作人員冮雪見證了花園里一茬茬的種植,也見證了老人們一點點的變化。
“從播種到收獲,爺爺奶奶們全程參與,每次到樓頂曬太陽,他們總會惦記著這個該澆水了,那個該施肥了。”冮雪發現,老人們喜歡接觸大自然。
一位93歲的奶奶雙目失明,但工作人員還是嘗試帶她用其他感官去體驗種植的樂趣。“我們帶奶奶來到樓頂后,她用手摸到了土,還拿著小鏟子挖了坑,把種子撒下去,又澆了水。”等種子發芽,長出葉子以后,工作人員又帶奶奶聞了聞氣味。
“這是韭菜,這是香菜!”奶奶靠著嗅覺辨認出了植物,特別有成就感,這讓工作人員也打心底里為她高興,“她發現自己還能去做一些事,去感受一些東西,由此產生的價值感對她來說很寶貴。”
對于另一位老人來說,種植帶來的不僅是樂趣,還有療愈。“這位老人其實已經有幻聽、幻視等癥狀,有時候還會自言自語,但只要她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就立馬像換了個人。”冮雪看到,喜歡花花草草的奶奶一到花園里,就會全神貫注地拔掉雜草、揀石子,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好了許多。
參與園藝種植還對老人的社交有幫助。有的爺爺奶奶因為腦梗后遺癥,只有一只手臂能動,其他老人就會來搭把手。還有的認知癥老人反應相對慢一些,也會有熱心的爺爺奶奶幫忙。
看著親手種植的豆角、茄子、西瓜、黃瓜一個個長大,老人們都樂開了花。“看這豆角長得多好,今天就吃這個吧!”老人們摘下勞動果實遞給工作人員。很快,這些瓜果蔬菜就被廚師們做成美味佳肴。“吃到自己種的菜,老人們甭提多高興了。”
寵物療法
小貓來到課堂上
親近老人討歡心
除了植物以外,動物也會給認知癥老人帶來驚喜。位于西二環附近的北京國投健康長者公寓里,兩只活潑可愛的小貓成了老人們的新寵。
“在這里入住的200多位老人里,篩查出存在認知癥或者早期認知障礙的老人有64位,我們嘗試用非藥物療法給老人帶來多感官刺激,寵物療法就是其中的一種。”北京國投健康長者公寓院長劉洪山談到,寵物的選擇頗有講究。“我們考慮過養狗,但通過對公寓活動空間及老人的接受度等因素的綜合考量,決定選擇較為溫順的小貓。”
最終,兩只中華田園貓成功入選。“我們還給它們起了名字,哥哥叫康小為,弟弟叫康小樂,取‘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的寓意。”工作人員在公寓里搭建貓舍,開辟了專屬的活動區,方便老人跟小貓互動。住在這里的葉爺爺還揮毫潑墨,寫下了“天增歲月喵增壽,糧滿乾坤罐滿門”的對聯。
在小貓接觸老人之前,工作人員給它們做了全面體檢,并完成了驅蟲、免疫等多道程序。
“兩個小家伙剛來那會兒,才出生一個多月,叫起來奶聲奶氣,每天在大廳里跑來跑去,好多老人湊過來逗,一個勁兒地說‘真可愛!’”據劉洪山介紹,兩只小貓不僅融入老人們的生活,還走進了認知癥老人的課堂。“我們為認知癥老人開設了一些辨識類的課程,帶老人用多種感官去認識事物,這兩只小貓剛好成了生動的素材。我們會讓老人看看哪只小貓大一點,哪只小貓毛長一點,這些比冷冰冰的道具要好很多。”
劉洪山相信,寵物對老人來說是一種精神寄托。“小貓主動來親近老人時,會給老人帶來心理上的撫慰,同時也能緩解老人內心的焦慮和孤獨。”他談到,老人每天看著兩個小家伙跑來跑去,聽著它們的叫聲,撫摸著它們,這些多感官刺激都會對他們有幫助。
現如今,兩只小貓早已把公寓當成了自己的家。“像兩個孩子一樣,經常撒嬌賣萌。”劉洪山笑著說,“它們在這里已收獲了一二十位忠實粉絲,爺爺奶奶們每天都會來找它們玩,公寓里多了不少歡聲笑語。”
懷舊療法
繪畫電影布場景
照片物件找回憶
“除了養老機構以外,還有很多認知癥老人是在家庭和社區里。”北京市東城區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主任卞學忠曾經在一個街道開展認知癥友好社區試點項目,通過專業量表對社區內的認知癥高風險人群做篩查,為老人提供干預性服務。
“我們還給社區的工作人員做認知癥的知識普及,讓他們學會怎樣識別并正確對待認知癥老人,幫助認知癥老人和家庭更好地在社區生活。”卞學忠提到,很多老人的子女對認知癥的了解十分有限。“對于高風險人群和早期認知癥老人來說,早預防、早篩查、早干預會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程發展。”
在卞學忠看來,認知癥老人往往短期記憶不好,但長期記憶還有所存留。“我們可以用一些懷舊療法,比如用連環畫、電影等方式提供一些熟悉的場景,喚醒他們大腦深處塵封已久的記憶。”這些年來,耆樂融長者關愛中心先后嘗試過“人生相冊”“繪本人生”“故事卷”和“戲劇人生”等項目,實現了從生活實物到平面創作,從立體場景到即興演出的閉環,“這些項目的參與者主要還是活力老人,但同樣會對認知癥老人有幫助。”
卞學忠建議,認知癥老人的家屬可以在家里為老人布置一些懷舊場景,陪老人整理一些老照片、老物件,做成人生相冊或家庭檔案,鼓勵老人用繪畫、手工、寫回憶錄等方式進行表達。“不管用何種療法,都要以老人為中心,而不是過于強調‘療法’。”
堅持實踐
多種療法整合用
在家也能做起來
“認知癥的成因是神經退行性病變,在現有藥物有效性尚待考究的情況下,學者們嘗試通過非藥物干預來延緩或控制認知癥的發展進程。”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上海預防醫學會社會醫學專委會委員陳虹霖談到,目前實踐較為廣泛的有音樂療法、觸摸療法、懷舊療法、園藝療法、色彩療法等。這些療法本質上都是通過干預神經的退化,讓認知功能有更好的保持。從五感進行多角度刺激或訓練,盡可能讓神經功能保持興奮活躍狀態。
“我們很難說某一種療法對某一種癥狀或者行為一定有效果,而證據說明多維的干預效果會比單一的干預要更好一些,因此建議把多種非藥物療法整合起來。”陳虹霖舉例稱,寵物療法可以起到情緒舒緩的作用,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感需求,找到一個可以訴說或溝通的對象,還可以促進老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增加他們的社會支持。
“即使是看似簡單的手指操,也是有著理論支撐的。手指神經與大腦聯系緊密,多動手指甚至可能刺激膠質細胞的再生,加強大腦皮層功能,從而延緩腦功能衰退的進程。”在陳虹霖看來,理解非藥物療法的原理和機制以后,還需要在實踐中堅持。“我們正在嘗試搭建這樣的平臺,通過打卡等方式提醒大家做一些練習。在家里沒有專業人士指導,效果可能會打一些折扣,但做積極的努力總是有好處的。像園藝療法、寵物療法這些,操作門檻并不算太高,或多或少都能給老人帶來幫助。”(記者 宗媛媛)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108-286323-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