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延輝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浩
歲在甲辰,暮春之初,惠風和暢,萬物滋榮。“三月三,拜軒轅。”黃帝故里、河南新鄭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拜祖時間”。
4月9日上午,甲辰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進行全要素彩排,標志著今年拜祖大典一切準備就緒,靜待海內外炎黃子孫“回家拜祖”。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初祖,是華夏文明基本特質形成的源點和起點。崇祖懷德、慎終追遠,綿綿永續的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緊緊相連的是中華兒女的血脈傳承。
春光融融,繁花爛漫,黃帝故里園區旗幡招展、裝點一新。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5周年。規劃提升后的整個園區更顯歷史厚重,彰顯黃帝文化,營造莊嚴拜祖氛圍,形成規制嚴謹的禮儀空間。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追思黃帝偉業、傳承始祖宏志的盛典,其寓意在于尋根溯源、不忘本來,在黃帝精神的感召之下,以恒持之心做傳承之事,和合共生聚偉力,生生不息奔未來。”新鄭市地方史志辦公室主任李磊深有感觸地說。
尋根中原,拜祖軒轅。黃帝故里園區故里廣場之上,舞龍、舞獅、高蹺、盤鼓等來自中原大地的特色民俗表演烘托著隆重、熱烈的氛圍,為拜祖大典奏響吉慶的序章。
“我們村有舞龍的老傳統,9個村民組,個個會舞龍,在大典外場舞龍,就是要舞出故里人民的熱情和精氣神。”新鄭市觀音寺鎮大董村黨支部副書記趙建業帶著村里的舞龍隊已排練三四天了。
從尋根門到軒轅殿黃帝像,距離五百多米,寓意著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源遠流長。沿園區中軸線一路前行,仿佛步入歷史文明通道、穿越人類歲月長河。
每一年的拜祖大典都在“不變”中求新求變。今年,拜祖大典和黃帝故里園區“上新”不少新內容,更加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過尋根門,甲骨碑林方柱高舉,碑上布滿遠古時期的象形文字——甲骨文。每一筆刻畫,都滲透著中國人傳續千年的文化血脈;每一個符號,都訴說著中華文化的窮究天人的不懈追求。同心廣場系祖壇中心置放著仿制杜嶺方鼎,其原件出土于鄭州,激蕩著中原王都氣象。系祖壇之上,64位“佾生”列陣,獻上古代“八佾舞”;99位來自鄭州工商學院、中原科技學院等音樂專業的古箏樂手繞壇圍坐,奏以悠揚古樂。
“八佾舞是中國古代規格最高的禮儀舞蹈,舞者多數是參演央視春晚的塔溝武校學員,武術與舞蹈融合,更有力量感、更顯威儀。”拜祖大典導演組系祖壇分場導演羿萍如是介紹。
“整個舞蹈10分鐘,有上百個動作,我們練習了快半個月。”塔溝武校藝術表演系學生盧志坤第一次在黃帝故里園區演出,“在這里表演,自然而然就有一種莊嚴感。”
從系祖壇到軒轅橋,再到故里祠,兩側竹簡上銀鉤鐵畫,書《黃帝本紀》,彰軒轅圣德。故里祠前,作為華夏禮樂重器的青銅編鐘,敲響瑯瑯之音。過故里祠,經儀門,入拜祖廣場,其四周連廊,精心雕刻的26幅浮雕是此次拜祖大典的一大亮點,全面展現了黃帝一統華夏、肇造文明的輝煌歷程,充分展示黃帝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地位、黃帝文化作為根文化的地位。
黃帝故里,全球華人的拜祖圣地、中華兒女的心靈故鄉。當天彩排按照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定的九項儀程依次進行。
拜祖大典,不僅有全新的場景設置,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襲古盈新。今年的 “樂舞敬拜”環節,重新建構漢代《建鼓舞》。
“整個園區更莊重大氣了,表演的氛圍感和代入感更強。”鄭州歌舞劇院演員王周艷連續十幾年參與拜祖大典“樂舞敬拜”環節的表演,“每一次跳的舞都不同,都是一次創新,音樂一響起,就驅動著大家拿出最好的狀態來表演。”
一年一度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牽動著中華兒女的悠悠情絲。拜祖大典準備好了,回“老家河南”,共赴“心靈之約”。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263-318999-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