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商城出土的青銅爵 正在建設中的考古遺址公園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張弋/文 受訪者供圖
偃師商城遺址古稱西亳,是商代第一個都城,是目前夏商時期布局結構最清楚的都城遺址,它的發現為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分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建設火力發電廠意外發現的古城
自契至湯,14代人篳路藍縷,實現了中國歷史上首次王朝的更迭,在夏都的廢墟上重建都城。然而,關于這座都城的確切位置,長久以來是考古學界的一個未解之謎。
1983年的一次意外發現,使得這個困擾了學界多年的謎團終于解開。
在洛陽首陽山火力發電廠的建設工地上,考古人員在進行文物勘探時,意外地在地下深處發現了一座被歷史塵封的古代城池。它靜靜地躺在偃師以西1公里處,與夏代晚期都城二里頭遺址相距僅6公里之遙。多數專家一致認為,這便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西亳。
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這座遺址的真實面貌愈發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達1700余米,東西寬則在740米至1200米之間。遺址內不僅有雄偉的大型宮殿建筑和堅固的軍事防御設施,更有完備的排水系統,護城壕、排水溝、大渠等設施一應俱全,街道縱橫交錯,王城、府庫、兵營、城門等建筑排列得井然有序。
有考古專家指出,偃師商城的興起,標志著夏都二里頭的衰落,這是中國歷史上夏商王朝更替的重要標志。通過對其始建年代的推算,我們可以大致確定夏滅商興的時間。因此,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無疑成為劃分夏商文化的界標。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更將這一學說作為其標志性成果,進一步彰顯了其在學術界的重要地位。
3500年前偃師商城已有完善的城市水系
2020年10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商城考古隊便對偃師商城遺址內的多處水道遺存展開了發掘工作,逐步揭開了這座古老遺址排水體系的神秘面紗。
考古人員發現,偃師商城小城區域內至少存在著兩條東西向的水渠。宮殿區的雨水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水渠被引流至外側的環城溝渠,沿著主干渠道奔騰而出。
這一發現不禁引發了人們的無限遐想:在3500年前的那個時代,沒有現代化的地下綜合管廊,這些水渠究竟是如何巧妙地穿越護城壕、道路和城墻的呢?
為了揭開這一奧秘,考古人員對大城西墻附近的一條水渠進行了發掘。這條水渠呈現出東西向的溝槽狀,寬度達到了2.7米,兩側各砌有半米寬的石塊,底部則鋪設了石板,形成了一處明渠,展示了古代水利工程的精湛技藝。
與此同時,在宮殿區外的東北部,考古人員還發掘出了一處早年被發現的倒“幾”字形水道的拐角部位。其修筑方式之巧妙令人嘆為觀止:先開挖出深深的溝槽,然后在內部兩側巧妙地壘砌石塊形成狹窄的水腔,再在水腔上部鋪設石塊作為遮蓋,使其完全隱藏于地下。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偃師商城考古隊領隊陳國梁介紹,偃師商城擁有迄今發現商代最早最完備的城市水系,城市明暗水渠結合,內外水系貫通,不僅營造了一處約2600平方米的池苑景觀,還承擔著以水護城,排水防澇的功能。
這些新發現的水系遺存無疑為探索偃師商城水資源的利用和水利設施的分布、變遷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與線索。
已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關于偃師商城的修建過程,研究者們認為,商湯滅夏后,便按照精心設計的規劃修建了一座平面大體呈長方形的城址——偃師商城小城。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歷史的變遷,商代的統治者又在小城的基礎上擴建了大城,使其規模更加宏大、氣勢更加磅礴。據研究表明,小城的四面城墻中間可能各設有一座雄偉的城門,進一步彰顯了這座古老城址的規劃與設計之美和非凡智慧。
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是大遺址保護、考古學成果集中展現的重要方式,社會關注度與日俱增。目前,偃師商城遺址已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據相關媒體報道,當地政府對偃師商城遺址啟動了環境整治(一期)項目,總投資1.4787億元,總面積超過2000畝,包含了小城、大城、城壕、水渠等商代遺存。園區內栽種了100多個品種的植被,在保護展示商城遺址的同時,還將為群眾提供文化體驗、體育運動、休閑娛樂等服務功能。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341135-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