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振杰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永樂
“高校作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在深入發掘研究地方歷史文物、文化藝術、風土民俗、文化遺跡等方面具有優勢。河南師范大學聚焦學科交叉融合,構建協同合作的文化研究平臺,為文化強省建設和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貢獻了師大力量。”4月29日,河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楊玉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作為一所底蘊深厚、具有百年辦學歷史的大學,河南師范大學將推進河南興文化工程作為學科交叉融合建設的重中之重,組織精干力量投入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
楊玉珍介紹,2022年9月,學校成立了河南興文化工程項目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在文化研究領域有底蘊、有特色的10個相關學院,統籌推進興文化工程相關工作,單列專項經費支持文化研究和成果出版。持續加強文化研究人才梯隊建設,構建學科領軍人才領銜、青年拔尖人才深度參與的學術團隊,幫助青年教師提升科研能力,青年學者逐漸成為承擔興文化工程項目的主力軍,在文化傳承中走出一條人才傳幫帶的新路。
兩年來,河南師范大學結合自身研究優勢,積極優化資源,瞄準關鍵領域,培育文化研究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8個,獲批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項目39個,獲批總數在河南高校中位列第二。依托高層次科研項目,產出文化研究類高水平論文40余篇、高質量研究報告8項、專著類書稿15部,逐步形成了“甲骨學研究”“經學研究”“中原文獻整理與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河南紅色資源開發、利用與研究”等文化研究特色領域和團隊,涌現出一批活躍在文化研究一線的知名學者。
在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方面,學校發揮學科交叉融合優勢,集合考古學、文物學、古文字學、智能計算科學等學科,組建了甲骨智能計算文科實驗室,成為興文化工程實施以來學校重點突破的一個新的前沿領域。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李雪山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光明日報》《新華文摘》等報紙雜志發表學術文章11篇。
在歷史典籍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河南紅色資源研究方面,學校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丁永祥教授主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懷梆劇本整理與研究》目前已初步完成書稿;“紅色文化研究”團隊撰寫完成了《河南紅色故事集》初稿,編寫出版了《紅旗渠精神》讀本……一系列標志性成果不斷實現新的突破,興文化工程正在河南師范大學蓬勃開展。
楊玉珍認為,這些成果充分展現了河南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蓬勃生機,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與底蘊,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了強大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興文化工程的實施點燃了河南師范大學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助推器”,為學科起高峰注入了科研新動能。“學校將站在師大百年新起點,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加強中長期研究領域建設和重大項目、重大平臺培育,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與工程技術科學、自然科學交叉滲透、融合創新,同時打破社會科學單打獨斗的科研模式,變‘個體作戰’為‘團隊作戰’。”楊玉珍表示,學校還將探索實施學科領軍人才特區體系,在人才聘用、項目培育、科研條件建設等方面賦予學科領軍人才更大的自主權。
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廣視網、駐馬店融媒、駐馬店網絡問政、掌上駐馬店、駐馬店頭條、駐馬店廣播電視臺)”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凡是本網原創的作品,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http://www.hiddenladdercollective.com/showinfo-33-321226-0.html,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